安全屋内发现的微型信号中继器,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专项调查组。内部信任的基石出现了细微却致命的裂痕。谁安装的?何时安装的?传输了什么信息?这些问题如同鬼魅般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技术团队对中继器进行了反向追踪和信号分析,发现其设计极其精巧,采用被动触发模式,只有在检测到特定关键词或声纹时才会激活并短时工作,随后迅速进入休眠,极难被常规扫描发现。传输信号经过层层加密和跳转,最终指向一个位于境外、无法追溯的虚拟服务器。
“针对性很强,安装者非常了解安全屋的内部布局和我们的工作习惯。”沈舟向陶成文汇报,脸色难看,“而且,从元数据分析看,它的首次激活时间……大致在付书云死亡前三十六小时。”
这个时间点让所有人脊背发凉。付书云在交出证据地点后猝死,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安全屋就被植入了窃听装置。是巧合,还是灭口与监控同步进行?
专项组最高负责人震怒,下令立即启动最严格的内部审查程序,所有接触过安全屋安排、设备维护、以及核心证据链的人员,包括“破晓”小组部分成员,都需接受问询和背景复核。调查工作不可避免地被拖慢了节奏。
(一) 安全屋的窒息
内部审查的阴影笼罩下,安全屋内的气氛几乎凝固。原本就有限的自由被进一步收紧,连日常交谈都变得小心翼翼。负责保护的队员眼神中也多了几分审视,曾经的并肩作战此刻蒙上了一层猜疑的薄纱。
曹荣荣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感。这种来自内部的、无形的压力,比危暐(VCD)当年的暴力更让她感到无力。她站在窗前,看着外面被严格限定的活动区域,仿佛自己仍被困在危暐编织的那张无形大网中,只不过这次,网线的材质更为精密,更为冰冷。
孙鹏飞烦躁地来回踱步:“这算什么?我们拼死拼活,到头来还要被自己人怀疑?”
程俊杰相对冷静些,但眉头也紧锁着:“对方能渗透到这里,说明我们的对手比想象的更无孔不入。审查是必要的,只是……感觉太糟了。”
梁露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照顾着情绪愈发不稳定的马强,但眼底的忧虑无法掩饰。
(二) 往事的烙印:第十四次暴行回忆——规则的溃疡
在一片压抑的沉默中,马强蜷缩在沙发角落,身体微微发抖,嘴唇无声地嗫嚅着。曹荣荣走过去,递给他一杯水。马强没有接水,却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她:
“他们……不是一个人……”他声音嘶哑,如同破旧的风箱,“是……溃疡……在流脓……”
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却像一道闪电劈中了曹荣荣。她猛地想起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往事,那件事并非危暐(VCD)直接出手,却最能体现其背后势力如何像“溃疡”一样,侵蚀健康的肌体,让规则从内部腐烂。事件的起因,是一起看似与危家毫无关联的、普通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
【回忆开始 - 规则的溃疡】
数年前,某地爆发一起因儿童奶粉质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健康事件,舆论哗然,民愤沸腾。涉事企业背景复杂,与危家并无明面上的关联。当时,刚入职不久、尚存几分新闻理想的梁露,敏锐地察觉到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官商勾结和监管漏洞,顶着压力进行深度调查。
就在她的调查即将触及核心,拿到关键证据(一批被刻意隐瞒的送检报告)时,一系列“巧合”发生了:
首先,她所在媒体的主管领导被“紧急约谈”,回来后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严令她停止调查,并将所有材料上交。
接着,她联系的一名关键线人(某检测机构内部人员)突然“因个人原因”辞职,并彻底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