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将一叠打印纸递到陆轩面前,纸页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陆轩没有立刻接,而是盯着发布会大屏上滚动的用户留言。一条条文字如潮水般涌过——“它记得我孩子的哮喘时间”“我父亲第一次敢独自在家”“它在地震前十五秒响了”。这些话不是数据,是重量,压在他肩上,也托着他往前走。
他终于伸手接过文件,目光扫过第一条建议:来自那位退伍消防员,提议增加手动触发警报的物理拉绳,以防系统断电失效。建议末尾附着一句话:“我不是不信机器,我是信不了万一。”
陆轩合上纸页,抬眼看向窗外。楼下街道早已排成长龙,人群举着手机,有人高喊“樊星阁”,有人抱着孩子踮脚张望。热度来了,信任也来了,但它们像野火,能燎原,也能烧尽一切根基。他转身,声音不高,却穿透嘈杂:“李刚、张涛、赵宇、孙明、林娜,来我办公室,现在。”
五分钟后,战术板前站满了人。林娜手里还攥着最新订单报表,赵宇耳机挂在脖子上,刚从现场测试回来。孙明翻着财务模型,眉头未展。陆轩没开场白,直接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扩、深、联。
“爆款只是敲门砖。”他说,“我们敲开了门,不代表能站稳。现在要进去,把地基打下去。”
李刚第一个开口:“扩?怎么扩?生产线已经三班倒,再加人也没地方挤。”
“不是挤。”陆轩拿起笔,“是建。圣地亚哥南郊有块地,闲置三年,原是电子厂旧址。我让马亮查过,产权清晰,七十二小时内能签协议。我要在那里建第二条全自动产线,专供南美市场。”
孙明立刻皱眉:“资金呢?吴峰担保的过桥资金还在滚动计息,再动用,财务杠杆会突破安全线。”
“安全线是死的,机会是活的。”陆轩调出平板,点开一组曲线,“过去七天,用户复访率87%,社群自发传播率日均增长40%,退货率零。这不是消费冲动,是信任沉淀。这种窗口期,错过就没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不是在卖设备,是在建一个能呼吸的系统。它要听懂更多声音,就得扎根更深。”
张涛若有所思:“你是说,本地化不能只靠产品?”
“对。”陆轩点头,“产品是子弹,团队才是枪。我决定成立南美本地服务组,从消防站、社区中心、学校招人,培训他们成为‘系统守护员’。他们不只维修设备,还要收集反馈,组织演练,成为我们在地的耳朵和嘴。”
赵宇眼睛一亮:“就像消防员自己教消防员?”
“正是。”陆轩嘴角微动,“用户共创不是口号,是机制。我们要让每一个用这台机器的人,都觉得这是他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