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未达预期的算计与铁甲兽般的警惕
王侃侃脸上的笑容像被星际低温冻结的甲烷晶体,瞬间凝固在嘴角,连眼角刻意扬起的弧度都僵住了。藏在耳蜗深处的量子通讯器正以 0.5 赫兹的微弱频率闪烁 —— 这是星际总部提前设定的 “等待接收核心参数” 信号,与他心脏的跳动频率恰好错开,避免被突安的生命体征检测仪捕捉到异常。他指甲盖大小的视网膜扫描仪早已在眼睑下悄悄启动,镜头对准桌面的核电池,原本计划在突安沉浸于技术突破的喜悦时,精准记录下能量平衡曲线的每一个波峰与波谷,再通过神经脉冲将加密数据以超光速传向 10 光年外的地球科研中心。毕竟地球的科学家们在蓝顿星能量技术面前,已陷入长达三年的停滞,上一次能与蓝顿星抗衡的 “时空折叠引擎”,还是五年前米凡未公开的实验成果。若能拿到双核裂变的核心参数,或许能提前突破反制技术瓶颈,这也是他以 “交流学者” 身份潜伏蓝顿星五年的唯一 “后路”—— 他的家人还在地球的 “北极科研城”,总部早已用家人的安全作为筹码,逼他必须完成任务。
可眼前的突安,却像一头蛰伏在暗礁后的蓝顿星铁甲兽。王侃侃曾在蓝顿星自然博物馆见过这种生物的标本:表皮覆盖着三层能抵御 10 万伏能量射线的硅基鳞片,鳞片缝隙中还能分泌耐高温的黏液,即便在时速 500 公里的沙暴中,也能保持绝对静止长达 72 小时。唯有当猎物放松警惕低头饮水的瞬间,它才会突然弹出 30 厘米长、闪烁着寒光的钛合金利爪,利爪上还带着能麻痹神经的毒素,一击就能让猎物失去反抗能力。此刻突安指尖轻搭在核电池光滑的外壳上,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螺旋纹路,节奏均匀得像在计算某种公式。他的眼神平静却锐利如量子切割刀,那是长期掌控权力与技术的人特有的目光,仿佛能穿透王侃侃科研制服的纤维,看穿藏在袖口内侧、用生物凝胶固定的微型数据存储器 —— 那存储器的外壳是用蓝顿星 “深海硅藻” 制成的,能模拟皮肤的温度与质感,可在突安的注视下,王侃侃总觉得它在发烫。中控室的恒温系统将温度精确控制在 25℃,湿度维持在 40% 的舒适区间,可冷汗还是顺着王侃侃的脖颈滑进衣领,在浅灰色的科研制服上晕开一片深色痕迹,映着光脑屏幕上跳动的星轨数据,像一块被引力扭曲的星云,格外刺眼。他甚至能感觉到后背的衬衫已经黏在了皮肤上,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紧绷的拉扯感。
为了掩饰内心的慌乱,王侃侃连忙抬高声调,刻意模仿着蓝顿星学者特有的、带着轻微尾音的求知语气 —— 过去五年的观察让他摸清了突安的性格:这位蓝顿星最高统治者虽在政治上杀伐果断,曾一夜之间肃清了 “旧贵族叛乱”,却对他人的技术请教格外耐心。王侃侃曾见过突安为了给一个年轻学者讲解 “时空褶皱计算”,花了整整三个小时,直到对方完全理解才结束。这种耐心背后,藏着突安对自身技术实力的绝对自信,仿佛在这种时刻,才能感受到自己超越他人的优越感。“陛下,您能详细讲讲这双核裂变电池的原理吗?” 王侃侃一边说,一边快速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指尖不经意间碰到了耳后的神经信号屏蔽贴 —— 这是他出发前地球科研中心给他的 “保命符”,能屏蔽半径 1 米内的信号探测,确保耳蜗里的通讯器不会被突安的检测设备捕捉到。“我研读了米凡所有公开的论文,从《时空裂变的基础应用》到《星际能量储存技术革新》,他在论文里只提到时空裂变与光核裂变的单独开发,甚至在《能量技术的局限性分析》中明确说过,两种能量存在‘本质排斥性’,从未想过让两者形成互补。” 王侃侃刻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突安的反应,见对方没有反感,才继续道,“莫非您是受到了‘星图石碑’上古老符号的启发?我上周去参观蓝顿星博物馆时,看到石碑上那些螺旋状的刻痕,每一道的角度都精准对应着蓝顿星的公转轨道,误差不超过 0.01 度,会不会本就是能量引导的密码?” 他刻意提到 “星图石碑”,是因为他知道突安对蓝顿星的古老文明格外推崇,这是拉近话题的最好方式。
突安终于有了动作,他拿起桌上的核电池,在掌心轻轻转动。电池表面的螺旋纹路在灯光下反射出微弱的蓝光,那不是装饰,而是由 108 道纳米级能量引导槽组成的 ——108 这个数字,在蓝顿星的古老历法中代表 “宇宙的完整周期”,突安总是喜欢在技术中融入这样的文化符号。每道引导槽的深度精确到 0.01 微米,宽度与时空裂变的波动波长完全匹配,恰好能引导能量按预设轨迹流动,避免出现能量紊乱。突安盯着纹路的眼神,像百年工匠在欣赏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瞳孔微微收缩,那是对细节极致关注的表现。“这是我耗费五年心血的成果。” 突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像是在回忆研发过程中的艰难,“仅电池外壳的钛晶合金配比,就经过 207 次高温高压实验,才确定‘钛 - 硅 - 碳’3:2:1 的最优方案。这种合金能承受 1500℃的瞬时高温而不变形,去年赤焰火山喷发时,我用这种合金制作的探测器,在岩浆附近工作了整整 10 分钟,完好无损。” 他顿了顿,抬手在空气中轻轻一挥,腕间的脑输机立刻与中控台建立量子加密连接 —— 那脑输机的外壳是用一整块 “暗物质晶体” 制成的,表面没有任何接口,完全靠脑波控制。没有任何物理接触,一个 2 立方米的三维全息动画便凭空浮现在两人之间,蓝色与红色的能量团在半空中缓缓运动,连能量碰撞时产生的微小粒子飞溅都模拟得栩栩如生,那些粒子甚至还会根据能量强度改变颜色,蓝色粒子代表稳定能量,红色粒子代表不稳定能量,直观得让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看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双核裂变的全息解析:对峙与平衡
全息动画中,两团截然不同的能量被一层透明的能量屏障包裹着 —— 这是突安为了防止模拟过程中能量外泄损伤设备,特意加上的 “安全罩”,屏障表面还闪烁着淡绿色的能量指示灯,显示当前处于 “低风险模式”。蓝色的时空裂变能量呈漩涡状,转速稳定在每秒 3600 转,每一次旋转都会在周围产生 10?12 米的时空褶皱,那些褶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石子后泛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又迅速收缩,肉眼几乎难以察觉,只能通过动画中的放大效果看到。红色的光核裂变能量则是致密的球状,内部光粒子的喷发频率精确到每微秒 1200 次,表面不断闪烁着细小的光点,像一颗被压缩了千万倍的微型恒星,随时可能爆发。起初,两者像极性相反的磁极,相互排斥 —— 蓝色漩涡试图扭曲周围的虚拟空间,让红色球体偏离预设轨道;红色球体则不断释放出细小的能量射线,撞击蓝色漩涡的边缘,每次碰撞都会产生振幅 5 纳米以内的波动,波动形成的光晕像肥皂泡一样破裂,散成无数微小的光点。“这是我设定的‘安全临界值’。” 突安的声音适时响起,他的手指指向动画中的波动检测仪,上面显示着 “振幅≤5 纳米” 的绿色字样,“一旦振幅超过 5 纳米,两种能量就会突破平衡,引发不可控的爆炸。我曾做过一次失控实验,1 克的光核裂变能量失控,就炸穿了地下 30 米厚的合金实验舱。”
随着动画推进,蓝色漩涡的转速逐渐放缓,从每秒 3600 转降到 2800 转,却慢慢扩大范围,像一张逐渐收紧的网,将红色球体包裹在中心,形成双层结构。外层的蓝色能量密度不断增加,颜色从浅蓝变成深蓝,像坚韧的牢笼,将红色能量压缩到原来的千分之一体积 —— 从外部看,红色球体只剩下一个微小的光点,若不是动画特意用高亮效果标注,几乎会被蓝色漩涡淹没。内层的红色能量则像跳动的心脏,每一次收缩都会释放出细小的能量流,持续为蓝色漩涡补充能量,防止时空褶皱因能量不足而恢复原状。最终,两者在相互制约中达成平衡,交织成类似 DNA 双螺旋的形态,稳定释放出柔和却强劲的能量流,能量输出曲线在动画的侧边栏显示出来,平滑得像一条直线,没有丝毫波动,连 0.1 瓦的误差都没有。“时空裂变的核心特性,就是能制造稳定的时空褶皱。” 突安指着动画中的蓝色漩涡,语气里带着对宇宙规律的敬畏,“就像蓝顿星古老的时空囊 —— 那种用深海硅基晶体打造的储物工具,我小时候在祖母家见过,外表只有拳头大小,内部却能容纳 3 个标准水箱的水。后来我才知道,它靠的就是时空褶皱的储容能力,晶体内部的分子结构能自发形成微小的时空缝隙。我正是借鉴了这种原理,让时空裂变能量成为光核裂变的‘容器’,既约束它的爆发力,又能储存它的能量。”
他顿了顿,手指指向红色球体,语气转为对能量爆发力的详细解读:“而光核裂变,是光粒子在 1500 万摄氏度、30 万大气压下发生的裂变反应。” 这句话让王侃侃心头一震 —— 这个温度与压力参数,恰好与蓝顿星赤焰火山的岩浆核心完全一致。他去年曾随考察队去过赤焰火山的观测站,亲眼见过岩浆将 10 厘米厚的钛合金板瞬间融化,岩浆表面还漂浮着因高温而电离的气体,发出刺眼的橘红色光芒。“赤焰火山每 10 年喷发一次,上次喷发是在三年前。” 突安似乎想起了什么,眼神里闪过一丝回忆,“当时喷发产生的冲击力,能将 10 吨重的岩石喷到 10 公里高空,岩浆流淌过的地方,连深埋地下 5 米的金属管道都被融化。光核裂变的能量密度比岩浆还要高,1 秒释放的能量就相当于 1000 吨 TNT 炸药,足以摧毁一座小型城市。” 突安的语气很平淡,却让王侃侃的后背更凉了,“但它的不稳定性也极强,若没有时空裂变能量的约束,它会在 0.1 秒内就引爆自身,释放出的能量能将半径 1 公里内的物体化为灰烬,根本无法用于实际设备。” 他伸手点击动画界面上的 “失衡模拟” 按钮,画面瞬间变化:失去蓝色约束的红色能量像被刺破的气球,瞬间膨胀百倍,将虚拟的电池外壳炸成无数碎片,碎片还带着高温,在虚拟空间中燃烧;而失去红色驱动的蓝色能量则迅速坍缩,形成一个微型黑洞,黑洞周围的光线都被扭曲,虚拟空间中的星星图案也被吞噬,只留下一片漆黑的区域,像宇宙中的一道伤疤。
“米凡在他的论文《能量技术的最优选择》里,曾明确说过这是‘二选一’的难题。” 突安的语气里带着对对手技术思路的理解,没有丝毫贬低,“他的实验数据显示,光核裂变的能量损耗率超过 30%,每次储存能量都会有三分之一浪费掉,而时空裂变的损耗率仅为 5%,且相同体积下,时空裂变的能量储存效率是光核裂变的 2 倍。” 全息动画自动切换成米凡论文中的数据图表,红色的光核裂变损耗率曲线像陡峭的山坡,从起点就快速攀升,到第 10 小时时损耗率已超过 50%;蓝色的时空裂变曲线则平缓如平原,即使到第 100 小时,损耗率也只有 6%,几乎与横轴平行。“但他忽略了‘互补’的可能性。” 突安伸手调整动画参数,将双螺旋能量流的输出功率数值调到 10?瓦,屏幕上立刻弹出 “可驱动中型星际战舰” 的绿色标注,旁边还附带了对比数据 —— 米凡的时空裂变电池需要 100 块才能达到同等功率,而双核裂变电池只需 1 块。“时空裂变虽然稳定,但能量释放速度太慢,每秒 1000 焦耳的输出,连小型星际探测器的推进系统都无法驱动,探测器需要每秒 5000 焦耳的能量才能脱离行星引力;光核裂变虽然爆发力强,但能量储存时间太短,每天 1% 的自然损耗率,根本无法满足长途星际航行的需求 —— 比如从蓝顿星到地球,需要 3 个月的航程,光核裂变能量在出发时就会损耗 90%。” 突安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一条弧线,将两种能量的曲线连接起来,“只有让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才能既保证稳定性,又拥有高功率输出 —— 就像蓝顿星传统战争中,战士负责冲锋陷阵、突破敌人防线,他们的‘能量战甲’能承受高强度攻击;谋士负责制定战略、指挥全局,他们的‘思维连接器’能快速传递指令。少了谁都无法赢得战争,能量技术也是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 米凡的 “放弃” 与突安的敬畏
“光核裂变是米凡主动废弃的技术?” 王侃侃的声音陡然提高 5 分贝,尾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的瞳孔因震惊收缩成针尖状,眼前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模糊 —— 这是过度紧张导致的视觉疲劳。藏在袖口的指尖不自觉地攥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留下几道弯月形的红痕,疼痛感让他稍微清醒了一些。这是他听到重大技术突破时的本能反应,就像三年前第一次看到米凡发表的《时空裂变的实际应用》论文时,他也是这样攥紧了手中的笔,直到笔杆出现明显的变形痕迹,墨水都渗出了笔帽。在王侃侃的认知里,米凡的技术水平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星际屏障。从时空裂变成熟到生物打印技术突破,再到星际导航系统革新,米凡似乎永远能走在所有人前面,找到技术发展的最优解。地球科研中心曾组织过 200 人的团队,试图复刻米凡的 “时空折叠引擎”,可三年过去,连最基础的 “时空褶皱稳定” 都没实现。可现在,这道看似完美的屏障,竟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