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射场里,徐小眼已经架好了掷弹筒,旁边放着一个刻度精准的靶纸。陈婉儿先拿出尾翼厚度0.3mm、角度40度的榴弹,装入掷弹筒——“咚”的一声,榴弹呼啸而出,落在靶纸左侧12米处,误差比之前还大。
“尾翼太薄,强度不够,飞行时被风吹变形了。”陈婉儿皱着眉,又换了一发尾翼厚度0.5mm、角度50度的榴弹。这次榴弹落在了靶纸右侧8米处,误差还是不小。
“角度太大,空气阻力增加,榴弹飞行速度变慢,容易受风力影响。”吴天浩在一旁分析道。
陈婉儿点点头,又换了一发尾翼厚度0.4mm、角度45度的榴弹。这一次,榴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平稳的弧线,落在靶纸中央偏右3米处——误差只有3米!“成功了!这个参数可行!”陈婉儿激动地大喊,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
解决了尾翼问题,陈婉儿又开始调整弹体重心。她发现之前的榴弹弹体前端壁厚1mm,后端壁厚0.8mm,导致重心靠前。她立刻调整模具,将弹体前后壁厚都改为0.9mm,还在弹体尾部增加了一个小小的铅块,让重心刚好落在弹体中间。改装后的榴弹,飞行时更稳定,精度又提升了一截。
这边陈婉儿的榴弹改进有了突破,那边徐小眼的身管校直也有了新进展。吴天浩帮他设计了一个“精密校直夹具”,用铸铁制作,中间有一道V形槽,槽内镶嵌着黄铜片,既能固定身管,又不会划伤表面。徐小眼将身管放在夹具里,用千分表测量弯曲度,然后通过夹具两侧的丝杠微调,一点点将弯曲度从0.05mm降到0.03mm。
“老徐,你这手艺真绝了!”吴天浩看着千分表上的读数,忍不住赞叹,“0.03mm的误差,比头发丝还细,也就你能做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小眼笑了笑,继续专注地调整。他知道,每减少0.01mm的误差,掷弹筒的精度就会提升一分,前线的战士就多一分安全。
接下来的20天里,团队反复测试、调整,光是榴弹就试射了上百发,身管校直也练了几十次,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没人抱怨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