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她没接的那通电话,响了三十年

“苏霓……你听我说。背景杂音太大了,我用专业设备过滤了三遍,在里面……在里面捕捉到了一段极轻极轻的哼唱声。”他顿了顿,似乎在确认自己的记忆,“是那首《小燕子》,八十年代保育员哄孩子睡觉时最爱唱的摇篮曲。”

苏霓屏住呼吸。

只听老张继续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可思议的悚然:“那天在场的人我都记得,会唱这首歌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福利院的老院长杨老太太,另一个……是那个刚刚被领养走的小女孩的亲生母亲。”

线索指向了两个人,但苏霓的直觉告诉她,答案只有一个。

当天下午,苏霓就出现在了杨老太太家那间洒满阳光的客厅里。

老人已经八十高龄,但精神矍铄。

她摩挲着一本褪色的旧相册,指着一张黑白照片上笑容温婉的年轻女子,缓缓开口。

“那姑娘叫林素芬,是个从皖南来的知青老师,人特别好,就是命苦。”老人的声音里充满了惋惜,“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没救回来。临走前,她抓着我的手,把一封信托付给我,说要是她女儿长大了回来找她,就把这封信交给她。”

说着,杨老太太颤巍巍地从床底最深处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子。

盒子打开,里面只有一封牛皮纸信封,静静地躺着。

“可这孩子……后来被一户好人家领养走了,听说改了名字,跟着养父母去了别的城市,就再也没回来过。”

苏霓接过那封信,入手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三十年的风雨和思念。

信封上,收信人的位置只写了两个字:“给小雨”,那字迹秀气而无力,像是被泪水晕染开来,模糊不清。

她没有拆开信,而是抬起头,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您知道她娘家在哪吗?或者……她丈夫是谁?”

杨老太太摇了摇头:“只知道她在皖南一个叫石台村的地方插队当老师,丈夫也姓赵……好像是叫……赵德海。”

赵德海!

这个名字像一道惊雷,在苏霓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那不是别人,正是许文澜档案里,那个从未在她生命中出现过的,生父的名字!

一切都通了。

这封迟到了三十年的遗书,本应是许文澜与母亲之间唯一的、也是最后的联结,却被时代的洪流与命运的尘埃,封存至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那个在雨夜里打来电话,却只敢让她听见呼吸声的人,除了许文澜,还能有谁?

当晚,苏霓紧急召集了赵小芸和老张,一场名为“归信计划”的特别行动悄然启动。

“直接把信给她,太残忍,也太突兀。”苏霓的目光锐利如刀,“我们要用我们的方式,让她自己走向真相。”

她的计划大胆而细腻:“以《听见昨天》特别节目的名义,录制一期主题为《妈妈,我听见你了》的无声对话。我们不放任何人物,只放空镜头——福利院旧址的窗台、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一把空荡荡的摇椅……然后,配上林素芬当年哼唱的那段《小燕子》的音频。我们要让她自己认出来。”

节目录制当天,许文澜作为栏目特约顾问,被“请”到了监制现场。

她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场灵魂深处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