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她连沉默都标了价

原本气势汹汹的处罚,瞬间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就在官方陷入被动与沉默的当口,赵小芸的奇思妙想,为这场博弈点燃了第二把火。

她熬了一个通宵,在朋友的帮助下,紧急上线了一个名为“声音赎买计划”的众筹页面。

“FM 0.0播出的七十二小时,共计二十五万九千二百秒。现在,你可以出资一元,认领其中一秒。你买下的,不只是一秒钟的声音,更是我们共同的回忆,和不让它消失的权利。”

计划上线仅半小时,服务器就因访问量过大而一度瘫痪。

无数人涌入这个简陋的页面,用一块钱、十块钱、一百块钱,赎买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秒钟。

有人在留言区写下:“我买下了那段老编辑哽咽的瞬间。”有人说:“我买下了那个女孩在电话里说‘妈妈我想你’的那一秒。”

十二小时后,总额四百八十万的秒数,全部售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笔交易,来自本市一位低调的民营企业家。

他豪掷十万元,买下了最贵的一秒,用途只有一个——循环播放他女儿用稚嫩童声朗诵的《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强则国强!”

每一笔交易完成后,页面都会自动生成一张电子证书,上面印着一行滚烫的字:“感谢你,你买下的不是时间,是不让它消失的权利。”这张证书的截图,成了那一天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勋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一边,老张则用他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一场更为古典的抗议。

他将七十二小时的全部录音,精心地整理出来,联系了一家小作坊,刻录成了黑胶唱片,限量发行九百九十九套。

唱片被命名为——《静音溢价》。

在唱片粗糙的牛皮纸封底,老张用钢笔写下了一句短语:“有些声音,越禁止,越昂贵。”

首批三百套唱片,没有一套流入市场。

他按照一份名单,将它们一一打包,附上了一份详细的“成本核算附件”,寄送给了各级宣传系统、广电体系的领导干部。

一周后,他收到了唯一一封回信,信封上没有寄件人地址,只有一枚模糊的邮戳。

信纸是泛黄的稿纸,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三十年前我也想过这么干,可惜没胆。谢谢你们。”

风暴的中心,还有许文澜。

她从母亲那尘封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张三十万元的银行转账凭证,时间正是母亲因报道矿难被单位开除后的第二个月。

凭证的备注栏里,写着“离职补偿”。

她瞬间明白了,这就是母亲当年收到的“封口费”。

以此为样本,她发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建立了一个名为“沉默成本数据库”的网站。

她和一群志愿者,开始秘密统计近二十年来,地方媒体因“敏感报道”而被离职、开除的人员名单,以及他们获得的那些名目各异的“补偿金”——那些隐含在数字背后的“闭嘴溢价”。

当这个数据库以可视化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时,舆论彻底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