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敲打着窗,像无数指尖在叩问沉默的边界。
苏霓站在办公室落地玻璃前,城市灯火在雨幕中晕开成一片模糊的光海。
她手中握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电子证据采纳规则(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通知。
红头标题下,那行“公众自主录证有效性”专条赫然在目,引用的三项技术标准,正是“蜂巢镜像”的核心机制:时间戳不可篡改、元数据完整性校验、陈述结构标准化。
她的目光缓缓移向墙上挂着的旧钢笔,墨迹斑驳,笔帽上的裂痕依旧清晰如昨。
那是洪灾当晚,一位失去家园的老教师寄来的。
他说:“替我们说话的人,不该没有笔。”
如今,这支笔写下的不只是报道,而是正在重塑规则本身。
手机震动,许文澜发来截图:全国人大法工委官网案例库首页首例,“台风‘海平’预警事件”浏览量突破十二万次,访问IP遍布全国三百多个基层法院、司法局和公安分局。
有人留言:“原来普通人也能留下被承认的声音。”
“他们终于把我们的实验写进了法律。”许文澜在团队群中写道。
苏霓只回了一句:“现在,是法律追认了人民的选择。”
话音未落,陆承安推门而入,黑伞滴着水,风衣肩头还沾着雨水。
他将一份加急批文放在桌上,语气低沉却清晰:“国务院研究室批复了你的建议书。”
苏霓转身,目光落在那份批复上。
标题赫然写着:《关于同意设立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并开展开放式协同创新试点的批复》。
其中特别注明:“鼓励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与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她没笑,也没有激动。
只是轻轻抚过纸面,仿佛在触摸某种沉睡已久的秩序正在苏醒的脉搏。
“你把‘蜂巢镜像’交出去了。”陆承安看着她,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不是交出去。”苏霓摇头,走到办公桌前,拉开抽屉,取出一张白纸,提笔写下几个字——开源共识。
“我是把它放进制度的血管里。”她抬眼,眸光如刃,“他们要物理隔离?好啊。那我就让‘蜂巢’变成空气,无处不在,却又无法切割。”
三天前,当中央第三次派员送来副部级任命草案,条件明确:“蜂巢镜像”必须与其完全物理隔离,数据不得互通——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对苏霓权力的一次精准阉割。
可她没争,也没怒。
反而连夜起草《关于设立开源协作平台的建议》,提出将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打造成跨领域枢纽,主动邀请“蜂巢镜像”作为首批合作方参与标准共建,开放接口、共享协议、共同制定行业规范。
“这是把私人武器变成公共基础设施。”陆承安当时就提醒她。
她却笑了:“枪在我手里是威胁,在制度里才是力量。”
如今,方案获批。而真正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凌晨两点,科技园区B座灯火通明。
许文澜站在投影屏前,身后是几十名工程师凝神注视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