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她又放了一套。
第三天,第四天……
她从不多说一句话,放下东西就走。
桥洞里的男人从最初的警惕、漠然,到眼神中渐渐有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波动。
那些崭新的本子和笔,像一颗颗投入死水中的石子,在他早已沉寂的心湖里,激起微弱的涟漪。
第七天,当林晚再次放下本子和笔转身离开时,一只瘦骨嶙峋、指甲里嵌满黑泥的手,颤抖着伸出,将那本子和笔,一把抓进了怀里。
林晚在桥的另一头,透过望远镜看到这一幕,眼眶瞬间湿润。
当晚,那个男人在桥洞最深处,借着远处高楼透来的微光,用那支油性笔,在笔记本上画了起来。
他的手抖得厉害,几乎握不住笔,但落下的线条却精准得令人心惊。
他画的不是自己的悲惨遭遇,不是对世界的控诉,而是一幅……专业到极致的城市地下管网图!
图纸的角落,用一种绘图员特有的字体,标注着一个年份和一串编号——那竟是三十年前,一条早已被官方文件记录为“自然填埋”的工业排污暗渠的精确位置!
拿到图纸的赵小芸,心跳如鼓。
她立刻联合了几个信得过的环保志愿者,连夜赶往图纸所示的废弃工业区。
按照图上的标记,他们在一片荒草丛生的地面下,果然挖出了那个被遗忘的排污口!
一股刺鼻的化学品恶臭扑面而来,裸露的土壤呈现出诡异的暗红色。
紧急取样检测后,结果让在场的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百倍!
赵小芸没有立刻捅给媒体,制造一场爆炸性的新闻。
她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
她直接邀请了那家三十年来数次更名、但核心资产从未变更的涉事化工企业的代表,来到现场,“共同见证”第二次取样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企业代表煞白的脸色和闪烁的目光中,赵小芸没有声色俱厉,只是平静地递上了一份文件——《城市污染共治修复提案》。
“我们有两个选择,”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第一,我们现在起诉你们,等待漫长的官司和天价的罚单。第二,我们现在一起合作,立刻修复这片土地。你们出钱出技术,我们全程监督。怎么选?”
在铁证如山和即将引爆的舆论压力下,企业高层别无选择,屈辱地接受了合作。
修复工程启动的第一天,赵小芸特意让工人将挖出的第一铲被污染的泥土,运到了那个桥洞前,倾倒在曾经堆放笔记本的石堆旁。
她对着空气,又像是对着那片土地,意味深长地说:“有些话,土地比人记得更久。”
这场由一个说不出话的人引发的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城市。
陆承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一次高级别的司法内部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沉默权延伸理论”。
“我们总在说,要‘让每个人都能说话’,”他站在发言席上,目光灼灼,扫过全场,“可真正艰难的,是如何让世界愿意去听那些‘说不出话’的人!当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因为生理、心理或巨大的社会压迫而丧失时,他留下的痕迹,他所处的环境,他所指向的事物,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陈述!这些‘沉默的证言’,应当被赋予初步的证据效力!”
他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位与会者的心上。
会场寂静了数秒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多位大法官当场表态,支持就此理论进行试点立案规则的改革。
公众舆论的风向,也在此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