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曦刺破地平线时,三千余份期末试卷的批改工作,已在无数双熬得通红的眼睛下宣告结束。
然而,当汇总报告呈现在各校教务处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诡异沉默,取代了往常的喧嚣。
问题出在那道开放性论述题上——“请结合材料分析身份管理制度可能带来的心理影响”。
标准答案早已下发,无非是围绕社会稳定、资源配置等宏大词汇展开。
可这一次,学生们的笔尖仿佛蘸着滚烫的岩浆,在答题纸上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记。
“我觉得这是错的。”
“政府不该让人消失。”
“如果一个人被宣布死亡,他的家人该怎么办?”
一行行稚嫩却又决绝的文字,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破了标准答案那层虚伪的羊皮纸。
更有一份试卷,没有长篇大论,只附上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手绘漫画:一个模糊的人形,被一枚刻着“已死亡”的鲜红印章重重盖下,随后,他的身体便从脚开始,一寸寸变得透明,仿佛即将被这个世界彻底擦除。
这张图,就像一根引线,瞬间点燃了压抑已久的火药桶。
试卷的扫描件先是在几个小范围的家长群里流转,随即如病毒般扩散,不到半小时,便以“#最令人心碎的期末答案#”为标签,悍然冲上本地论坛的热搜榜首。
许文澜的十指在键盘上翻飞如蝶,屏幕上,舆情热度曲线正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疯狂攀升。
她的目光紧紧锁定住两个异常活跃的关键词:“死亡划算”与“蓝布衫”。
这两个词,如同幽灵般与“期末考试”这个主词条死死纠缠,关联指数呈几何级数激增。
“开始了。”她喃喃自语,没有丝毫犹豫,她立即启动了早已埋设好的舆论预设脚本。
数十个休眠已久的社交媒体账号被同时激活,将其中几份最具代表性的答卷匿名发布至国内最大的知识问答平台,提出的问题却极具技巧性:“高中政治题,学生这样答,到底算对还是算错?”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育界的大讨论瞬间被引爆。
支持方盛赞这届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精神”和“宝贵的思辨能力”,认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而反对方则怒不可遏,痛斥这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公然传播负能量”,甚至有几位知名教授联名要求严查命题人,认为其“用心险恶”。
争议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迅速从教育圈蔓延至整个社会层面。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三家省级媒体不约而同地派出王牌记者,目标直指此次联考的命题组,一场针对试题来源的追查风暴已然成型。
然而,他们注定要扑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