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牌局,从不见硝烟。
《口述历史档案数字化管理规范》立项公告发布的次日清晨,银杏基金会的数据中心灯火通明。
许文澜站在巨大的数据墙前,眼神锐利如鹰。
屏幕上,全国三百多个地市一级档案馆近三年的信息化投入数据,正汇聚成一条条冰冷的曲线。
她的手指在触控板上疾速划过,一行刺目的结论被高亮标出:超过七成的单位,甚至尚未建立起独立的档案数据库,更遑论配备专职的技术维护人员。
“苏姐,”许文澜拨通了苏霓的内线,声音里没有半分迟疑,“我们遇到了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坎。”她将数据报告实时投屏到苏霓的办公室,“标准可以写在纸上,但如果下面连拿笔的人都没有,这张纸就是废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苏霓沉稳的声音:“你的解决方案?”
“‘银杏根系计划’。”许文澜语速极快,显然早已成竹在胸,“以基金会的名义,派遣我们的技术小组下沉,对基层档案馆进行技术辅导。名义上,是‘课题协作’,帮助他们完成数字化转型;但实际上,我们要把操作标准的最终解释权和实施的话语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好。”苏霓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却透着不容置喙的决断力。
她赞同许文澜的釜底抽薪,却没有立刻下令全面铺开。
她深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前提是,最初的火种必须落在最干燥的柴堆上。
“小芸,”苏霓转向助理赵小芸,“把过去五年,所有地方政府主动引用我们‘记忆角’项目作为治理亮点的案例,全部调出来。”不到半小时,一份精简的名单放在了她的桌上。
苏霓的手指在名单上缓缓划过,最终圈定了三个名字。
“这三个城市,治理基础好,班子思想开明,最关键的是,他们有过‘吃螃蟹’并尝到甜头的经历。”
在随即召开的内部核心会议上,苏霓的目光扫过自己的三员大将——许文澜、林晚、陆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