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之外的叶尔羌汗国,所发生的一切崇祯并不知晓,他整日忙得很。
华夏一号战舰入列后,除了给辽东军偶尔出海,训练海浪波涛冲击外。
便只能停在天津港,除了有个战舰的壳子,一应武器皆未配备。
崇祯想过,把红夷大炮搬上舰,但考虑到那玩意重量,和慢到出奇的发射速度。
最终还是决定,往后膛炮方向研究,反正短期内是不要求出战的。
这日,崇祯下朝后直奔军器局,连内阁议政都未举行,惹得内阁大臣止不住摇头叹息!
但兵部尚书杨嗣昌,是见过后膛枪威力的,千步之外取敌将首级,还是直接打爆那种!
杨嗣昌见皇帝,整日下朝便往军器局跑,他感觉皇上又在鼓捣,不知名的大威力武器。
这不,崇祯又开始鼓捣起,极简后膛炮的制造了。
至于为何是极简,那自然是工业限制,只能将其尽量做大做厚。
而且,在崇祯原有的设想中,只是将后膛枪等比例放大,操作步骤基本就是手动。
远达不到后世榴弹炮,那种一分钟两三发的射速,最乐观估计也要两分钟一发。
相较于前装滑膛炮,五六分钟才能发射上炮,也绝对是碾压级的存在了。
用于海战之中,更是生死攸关之间,己方能多打出一炮,敌方就多一分沉船的可能。
军器局数十号匠人,这会正对着个长条圆型钢坯,用大腿粗的钢条热冲锤锻。
由于炮管需一体成型,只能将一块上千斤的大钢锭,用滑轮组吊起来煅烧锤锻。
本来崇祯打算做,口径半尺的后膛炮(约152毫米),但炮管凭人力实在冲不了太长。
按正常比例来算的话,炮管长度应该是口径的54倍,也就是需要近三丈的长度。
当今焦炭炉火加热钢坯,是很难做到均匀加热这么长,无奈只得缩短炮管长度。
越长的炮管长度,能给弹头带来越大的初速度,也就能打得越远!
缩短炮管长度,无非就是射程打不了那么远,当然也不需要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