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章情节为虚构,现实请勿模仿。)
镜子这个东西,在后世两元店就能买一个,但在如今的崇祯朝,还是属于稀罕物的。
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手段,阻止汞中毒。
先不说匠人愿不愿意做,就算是愿意做,哪怕带上手套、面罩,依然有较高的中毒风险。
那做这个镜子,就相当于用人命在做,这与吃人血馒头毫无区别。
既然水银制备镜子,这条路不太行得通,那就换条路走。
哪怕另外的途径更为复杂,崇祯也想将这条路走通。
也算是为后来人,做出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轻微汞中毒不致命,但它还能遗传给下一代,这就太恐怖了。
这不得不让崇祯放弃,继续用水银生产镜子。制作镜子还能用化学镀银法,但更为复杂。
要先制备出硫酸,然后用硫石制备出硝酸,再用硝酸溶解白银,再用硝化银镀到玻璃上。
听着好像很简单,一看就会,一学就废。
暂时只能一步步来,受限于如今的条件,不可能全都做出来。
第一关要过的就是,硫酸的腐蚀性,高硅玻璃能耐住腐蚀。
但高硅玻璃,与拿来做镜子的玻璃,又有些不同之处。
其它添加材料都一样,只是要加高石英砂的比例,石英砂就是二氧化硅。
但这个比例,往往需要几次,甚至十几次的测试,才有可能达到制备硫酸,还不渗漏的效果。
崇祯在纸上画出一个曲颈瓶,将图纸拿给琉璃匠人后。
让他们尝试分别用,陶瓷和高硅玻璃制作出来,陶瓷的内部釉层,最少需要一分的厚度。
如果釉层厚度不达标,玻璃不是高硅,容易在制备硫酸时,被腐蚀掉。
自然不可能,在一颗树上吊着,所以崇祯先期,就准备了两个容器。
先试制高硅玻璃曲颈瓶,和陶瓷厚釉曲颈瓶,想看看哪个最先制作出来,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硫酸号称‘工业之母’,没有它,想全面开启工业化,那就是开玩笑。
欧洲在硫酸制作出来前,也顶多算半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