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更换内阁大臣,是有一套复杂的流程的。
由九卿发起、群臣提名、圣上钦点,然后是制敕颁授、谢恩赴任。
但崇祯朝短短十七年,便换了五十多个内阁成员。
人事上的频繁变动,除了打压了,一段时间的东林党,没起到任何作用。
原主崇祯就是占着,提拔阁臣中有一条‘特简直授’。
频繁变动内阁成员,这次要不是薛国观,屡次干扰政令,崇祯都不打算罢黜(chù)他。
洪武与朱棣两朝,内阁本是类似于,皇帝秘书的职务,但越到后期内阁权力越大。
崇祯并不是非要,将内阁恢复成永乐朝,但起码政令出来时,你要提供可行性意见。
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利益而反对,这种纯纯绊脚石除了添堵,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只希望通过这次罢黜次辅,能让朝臣明白一个道理,能干活的会干活的,不会吝于赏赐。
专门添堵找事的,你等着吧!等着被锦衣卫上门抄家吧!
但估摸着,以崇祯朝这帮官员的尿性,你的刀不砍到他们头上,总能找到喷你的角度。
罢黜薛国观,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政令,但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薛国观是次辅,他倒下了由谁来任次辅,礼部左侍郎林欲楫升任尚书。
那左侍郎位置空缺,该由哪个补上,一系列的人事变动,都要调整再执行。
这些都需要崇祯考虑,既然新提拔官员,那自然是‘实干家’优先。
那些满嘴仁义道德,肚子里全是生意的货,必须狠狠的打压。
现在礼部左侍郎空缺,崇祯想到个人蒋德璟,目前在做辅佐太子朱慈烺。
他曾谏言太子要‘务实肯干’,而非空谈理学。
崇祯回到东暖阁后,内阁五人也跟了过来,参与内阁会议,这基本上成了日常。
五人躬身施礼后,崇祯开口道:“林欲楫,朕提拔你进内阁,是让你为朕分忧。”
“朕提出的政令,你要提供可行性意见,而非跳出来给朕添堵,记住了吗?”
林欲楫跪地叩首道:“叩谢陛下天恩,臣定当全力辅佐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