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越听,眉头皱得越紧!敢情火硝全靠民间采买。
这《大明律》里对私制火硝,可是其划归为重罪的,私造火硝者仗一百流三千里。
这不就是一纸空文吗?崇祯对此也不忌讳,直白的询问了李觉斯。
李觉斯一听,好家伙!难不成是奔着我来的?不对呀!户部尚书还在边上了。
李觉斯谨慎答道:“陛下,户部要的量着实太大,硝户又逃籍严重……”
崇祯抬手打断道:“不用扯户部进来,你也无需害怕!朕并非是问责于你。”
“朕,只是想知晓,朝廷对于火硝这整套的运转逻辑,你只管放心大胆的说便行。”
李觉斯犹豫一番道:“陛下,硝土里火硝含量极低,制作还极度费时费力。”
“往往挖一百斤浮土,仅能产出三斤左右的火硝,光靠硝户根本无法满足军队所需。”
“开始之时,是由官府组织百姓,在徭役时集中炼硝,渐渐的也无法完成配额。”
“很多百姓,会通过交银免徭役,官府就只能再请人炼硝,但支出实在负担不起!”
崇祯眯着眼道:“所以,官府就默认放开管控,等于说全民皆可炼硝了?”
李觉斯低声道:“差……差不多就是这样,若不这般的话,朝廷所需的火硝完全不够。”
崇祯并未针对全民炼硝,而是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逻辑,为何炼硝需要全民参与?
崇祯询问道:“户部在册硝户四万余户,这么算下来的话,是能满足朝廷所需火硝的。”
“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硝户宁愿逃籍,也不再从事炼硝的工作?”
李觉斯结结巴巴道:“这……这个,有可能,有可能是战乱的原因。”
崇祯提高声音怒道:“战乱、灾荒这两个你不用说,还有别的原因吗?”
李觉斯汗都从额角掉下来了,求助式的看向程国祥,想让他帮着说说话。
程国祥何许人也?向来都是鬼精鬼精的,皇上明显不是找他麻烦,他肯定不会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