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为英烈碑举行大祭后,烈士碑香火每日就不曾断过,京师百姓也会自发前来。
英烈碑有专人扫洒看护,还有卫兵全天候轮值站岗,哪怕夜间香火都不曾断过。
这个时期百姓们都穷,京师百姓生活还稍好些,时常有饼子等食物放到供桌上。
春季的西北风依然凛(lǐn)冽,裹挟着关外的风沙吹向京师,风沙被英烈碑生生劈开。
它像一座丰碑守护着京师,正如英烈碑上篆刻的名字,生前为大明战斗到死的决心。
基座上贴的汉白玉,在阳光下闪烁着熠熠辉光,此刻正有百姓在叩首祭拜。
这一切,都如实反映到了崇祯那,崇祯对此感到很是满意,他就是要为大明造‘神’。
家天下不可能有什么政党,只能通过造‘神’构成精神支柱,使百姓们心底有信仰。
至于佛寺,那实在不是一个好选择,隐匿田产大肆兼并土地,这都还只是最入门的。
佛门里的肮脏,正常人是很难深入理解的,崇祯查处北直隶寺庙时见过太多。
逼良为娼这都是寺庙基操,更有甚者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其实,崇祯本想让各地都做英烈碑,但崇祯太清楚封建帝制下,那贪得无厌的人心了。
本来好好的一处英烈碑,地方官府定会借机搜刮百姓,到时候又会弄得怨声载道。
春耕后进入农闲期,如今大明北方各省,在大力推广下皆已种上了土豆。
六月收获小麦后,会与高粱间作种植土豆,主要是帮助土豆遮阴降温。
总的来说百姓们的日子,相较以前要好过了不少,高粱可以酿酒土豆能当饭吃。
加上小冰河极盛时期,北方普遍温度低于正常值三度,夏季最高温都才二十七八度。
加上高粱的遮阴,正好满足土豆块茎膨胀,所要求的二十五度以下。
往后的上百年都是这种气候,所以完全不担心无法种植土豆,长势好能填饱肚子。
这正是百姓们所需求的,除了不好保存土豆没缺点,户部也有官员时常下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