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捷报频传+恩科殿试

第二天,京师百姓感觉奇怪,今日为何看不到生活记录官了,往日里哪都有他们身影。

四百余贡生,这会全都窝在会馆内温习,还有恶补战争知识点。

他们都猜测殿试上,陛下必定要出关于战争考题,哪怕不是直接关联,最少也会挨边。

半个月时间转瞬即逝,这日四百三十六名贡生,依次排队接受安检进入皇宫。

在鸿胪寺官员引导下,低头进入了皇极殿(奉天殿),崇祯高坐于殿内龙椅上。

贡生们跪倒行四跪九叩大礼,并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双手虚抬,高声道:“平身!”贡生们起身后,按座位编号对号入座。

三日前,内阁送来的五道题目,供崇祯选定殿试用题,崇祯看了一眼便眉头紧锁。

都是些边患治理、民生赋税、吏治整顿等,这些题目崇祯都不满意。

崇祯将题目写在纸上,并传旨到文渊阁,内阁五人看到题目后,心中大为震惊!

崇祯颔首道:“赐题!”策问题目已刊印好,礼部官员开始报名字。

被叫到名字的贡生,起身后目光低垂,走到礼部官员面前,双手接过考卷。

当考生看到题目后,只感觉眼前一黑,纷纷猜测这题是何人所出?

题目简单明了,论土地、百姓、战争,战争他们猜到了,也恶补了半个月。

百姓这是民生,可是土地是何意?字少不代表就好写,很明显需要阐述三者联系。

你要是将三者,当成三个题目来考,上下毫无关联的话,这辈子升迁基本无望了。

虽然殿试不淘汰人,进了这个皇极殿的贡生,只要不犯大错最低都是个进士。

但谁不想争个头筹,状元跟最后一名,在皇上的印象里可完全不同。

小主,

卷子要是答得好,答到了皇帝出题的点上,那官运基本就亨通了。

一众考生拿到卷子后,将之平铺在桌子上,将圭笔在砚台上刮了又刮。

确定不会有墨汁滴落后,在身份栏写上:臣,某某某。

殿试答卷要求用极细小楷,每字为一厘米见方,不得随意涂改,滴墨等。

整场殿试,百官需全程陪同,皇帝也不会无故离席,甚至小解都严格的规矩。

实在憋不住,才会举手向监考官示意,得到批准后由巡绰官陪同去小解。

考生们开考前一天,会避免吃生冷、利尿的食物,只为避免或减少小解频率。

害怕在皇上和百官面前,留下些不好的印象,小解都会选择憋着。

众人开始低头作答,开篇需按格式书写:臣对:……,大意是臣下应对皇上之问。

全文要求千字以上,像陛下、皇上、圣躬、宗庙等,需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第二行的字,需比这些字低两格,否则就是大不敬,会被直接淘汰。

这也是殿试唯二淘汰之处,还有一处嘛就是当面欺君,直接大殿开喷大臣或皇帝。

当然,只要不是脑子有泡,基本不可能这么干,毕竟一路走到殿试的艰辛。

只有读书人才了解,读书考试十几年光阴,不正是为了有朝一日为官一任嘛!

崇祯拿起毛笔,伏于龙案上写写画画,可不能白白浪费这一天时间。

他在编写启蒙书籍,这里是指启成年人的蒙,都是些耳熟能详的物理知识。

像什么力学、热学、光学、生学,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为何要编撰这些书籍。

还不是因为,大明人人皆读儒学,对贴近生活的概念,属于是十窍通了九窍。

崇祯就是想创造出,源源不断善于思考,也善于干实事的官员。

并不要求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至少最基本的知识,还是需要知道些的。

比如,水壶烧水为何会顶开壶盖,顶开壶盖之的力,能用到哪些地方。

这事,崇祯教给过金圣叹,想起他崇祯抬头看去,想找找这人会试过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