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我仿佛回到了过去并肩作战的日子

深夜的书房,像一座漂浮在寂静海洋中的孤岛,被台灯的光晕圈出一方温暖而专注的天地。窗外是沉沉的夜色,偶尔有远处车辆的流光一闪而过,映在玻璃上,转瞬即逝。

白板上已经密密麻麻布满了箭头、符号和简短的批注,像一张精心编织的蛛网,每一个节点都闪烁着智慧与风险碰撞的火花。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尼古丁和高度集中精神后特有的、略带焦灼的气息。

陈铭和李博士已经暂时离开,去整理刚才讨论的要点和各自需要立刻着手准备的材料。书房里,只剩下我和陆砚深。

他依旧坐在书桌后,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审阅着李博士刚刚发来的、关于那份“诱饵”技术资料初步框架的邮件。屏幕的冷光映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勾勒出专注而冷硬的线条。

我则站在白板前,手里还拿着已经有些干涩的马克笔,目光一遍遍扫过那些我们共同勾勒出的计划脉络。大脑因为长时间的高速运转而微微发胀,但一种奇异的兴奋感,却像细微的电流,持续不断地刺激着我的神经。

这种全身心投入、绞尽脑汁去破解难题、与顶尖的头脑交锋碰撞的感觉……太久了。久到我已经快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这样一个可以为了一个方案熬夜奋战、在思维的刀光剑影中找到存在价值的人。

不知不觉间,我好像……忘记了。

忘记了腰间围裙的束缚感,忘记了“陆先生,请问还有什么吩咐?”这句刻入骨髓的谦卑用语,忘记了这三年来看人眼色、如履薄冰的每一天。甚至,也暂时忘记了眼前这个男人,是那个用一纸合约将我禁锢在此、日夜提醒着我落魄处境的“前任”。

在此刻,在这片被战略地图和逻辑推理占据的空间里,我仿佛只是一个纯粹的“参与者”。一个拥有独特视角、可以提供关键建议的“顾问”。就像……就像很多年前,在那个堆满案例资料的大学研讨室里,我们为了一个商业竞赛项目,争分夺秒、激烈辩论时的样子。

那种基于能力和智识的平等感,哪怕只是暂时的、虚幻的,也像久旱逢甘霖,让我干涸的心田得到了一丝珍贵的滋润。

我沉浸在这种错觉里,甚至下意识地,用笔尖轻轻点着白板上一个关于“泄密渠道风险评估”的节点,眉头微蹙,低声自语:“这里的时间差还是太紧,如果赵启明动用他官面上的关系施压,调查环节可能会被压缩,我们需要一个备选的证据固定方案……”

我的声音不大,更像是梳理自己的思路。

然而,话音刚落的瞬间,书桌那边就传来了回应。

“嗯。”陆砚深头也没抬,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但回应却精准地接上了我的思考,“陈铭已经去协调第三方公证机构,做双重保险。另外,法务部建议同步启动民事诉前禁令程序,增加威慑。”

他的语气平淡无波,就像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没有疑问,没有命令,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信息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