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但在工作上,他把我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

陆砚深送来的那些资料,像一场及时雨,浇灌在我几近干涸的思路土壤上。

那些案例和数据,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更像几把钥匙,帮我打开了几个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锁扣。我的方案思路逐渐清晰,骨架变得坚实。

但越深入,我越意识到,“锦斓”面临的不只是品牌老化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渠道僵化、供应链效率低下,以及在新消费时代近乎空白的数字化布局。这些,已经超出了单纯品牌营销的范畴,触及到了企业战略和运营的层面。

我卡在了一个宏观的商业决策点上。

是保守地只做品牌形象焕新,赌一把情怀?还是更激进地,建议集团借此机会,对“锦斓”进行一场从产品到渠道再到营销的全面数字化革新?后者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极高的风险,一旦失败,这个老牌子可能就真的万劫不复了。

这个抉择太重了。重到我独自面对电脑屏幕时,会感到呼吸发紧。

我需要一个具备顶级商业视野和风险判断力的人,帮我理清思路。不是给我答案,而是帮我看清棋局。

脑海里,几乎下意识地,就浮现出陆砚深的名字。

不是作为前任,不是作为雇主,甚至不是作为此刻关系微妙的对象。而是作为陆氏集团的掌舵人,一个在商海里搏杀出赫赫战绩的顶尖决策者。

这个念头冒出来,我自己都怔了一下。

从什么时候起,我竟然可以如此自然、如此纯粹地,将他和“专业”画上等号,并试图寻求他的专业意见了?

以前,我们之间横亘着太多东西。怨恨、亏欠、不平等……任何涉及他商业领域的探询,都容易变质,要么像乞讨,要么像算计。

但现在,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我犹豫了很久,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反复敲打又删除。最终,还是摒弃了所有不必要的情绪修饰,用尽可能客观、专业的口吻,编辑了一条信息。简要说明了“锦斓”面临的困境,以及我目前思考的两个方向,并附上了几个关键数据。

最后,我写道:「从商业战略和投资风险的角度,想听听你的看法。不方便也没关系。」

点击发送。心跳有点快。

我告诉自己,这只是纯粹的专业咨询。如果他拒绝,或者给出居高临下的指导,那我也会立刻退回安全距离。

信息发出去,石沉大海。

一下午,我都有些心不在焉。直到临近下班,手机才屏幕一亮。

陆砚深的回复很简单,只有一行字:「晚上八点,如果你有空,可以来我书房一趟。有些想法,打字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