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五年相关领域的市场增长数据和未来预测。”他用激光笔点着屏幕,“王叔说的‘水里捞月’,恰恰是未来十年最具确定性的黄金赛道。至于利润空间和形象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我,虽然只是一瞬,却带着明确的示意和支撑。
“清弦,你来说明一下社区化项目的具体盈利模式和品牌提升构想。”
一瞬间,所有的目光,带着惊讶、审视、甚至是不善,齐刷刷地落在我身上。
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血液冲上头顶。但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这不是退缩的时候。
我站起身,走到投影屏前。陆砚深将激光笔递给我,他的指尖温热,短暂地触碰,传递过一丝力量。
我接过激光笔,没有看那些质疑的面孔,而是将目光投向屏幕上的图表。我开始讲解,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清晰。
我讲社区流量背后的数据价值,讲如何将集团强大的线下资源转化为服务终端用户的优势,讲银发经济背后庞大的家庭消费潜力,讲绿色科技不仅是情怀更是未来的政策导向和核心竞争力……
我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基于事实和数据,结合我过去三年在最基层的所见所闻,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晨曦计划”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讲得很投入,甚至忘记了紧张。仿佛又回到了书房里那个和白板较劲的夜晚,只不过听众从陆砚深一个人,变成了一群手握权柄、决定着计划生死的商业巨擘。
我能感觉到,开始时那些充满怀疑的目光,渐渐有了一些变化。有人开始认真看屏幕上的数据,有人陷入思考,当然,依旧有人面露不屑。
当我讲完,会议室里出现了一阵短暂的沉默。
王董皱着眉头,似乎想反驳,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我的阐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纯粹基于经验和惯性的反对。
陆砚深适时地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晨曦计划’不是讨论要不要做,而是必须做,并且要尽快启动。风险,我来把控。责任,我来承担。”
他站起身,目光如炬,带着强大的压迫感扫视全场:“今天的会议,是通知,不是讨论。散会。”
说完,他不再看任何人,径直朝会议室门口走去。
我愣了一下,立刻跟上他的脚步。
身后,是一片压抑的哗然和窃窃私语。
走出会议室,厚重的门在我们身后关上,隔绝了里面的喧嚣。长长的走廊铺着柔软的地毯,脚步声被吸收,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
陆砚深脚步很快,我几乎要小跑才能跟上。直到走进他的专属电梯,电梯门缓缓合上,狭小的空间里只剩下我们两人。
他这才猛地停下脚步,后背微微靠在电梯冰凉的金属壁上,抬手用力扯了扯领带,长长地、带着疲惫地吐出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