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功绩与能力的凸显

王、张二位县令晕头转向地离开后,接下来的几天,李文渊明显感觉到自己在迎官驿的处境又松动了不少。那两位县令虽然被他的“不靠谱”理论绕得有些迷糊,但回去细细品味,结合李文渊在青云县实实在在干出的那些成绩,反而愈发觉得此人深不可测,手段非凡。这种观感,通过他们的言谈,也间接影响了一些与他们交好的官员。

于是,李文渊房门前偶尔的“偶遇”和搭讪变得更多了。有人向他请教治理地方遇到的难题,有人则单纯好奇他那些“奇闻异事”。李文渊依旧是那副懒散中带着几分高深莫测的样子,回答问题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既不轻易许诺,也不完全藏私,偶尔抛出一两个看似荒诞却又暗含机锋的点子,总能让人琢磨半天。

这种微妙的变化,自然逃不过一直密切关注着迎官驿动向的崔刺史的耳目。

刺史府,书房内。

崔琰端坐在太师椅上,听着下首一位青衫文士的汇报。这文士是他的心腹幕僚,姓陈,负责整理各方信息,提供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陈幕僚合上手中的卷宗,总结道,“这位李县令,自那日述职之后,非但没有因顶撞上官而受到排挤,反而在等待考评的官员中小有声望了起来。虽其‘瘟神’之名依旧,但更多人开始谈论其‘辩才’与‘干才’。安吉王县令、临川张县令等数人,均与之有过接触,言谈间颇多推崇,认为其虽行事非常,但确有能力,且似乎……深谙官场生存之道,并非一味莽撞之辈。”

崔刺史手指轻轻敲着紫檀木桌面,目光沉静:“依你之见,此子能力如何?品性又如何?”

陈幕僚沉吟片刻,谨慎答道:“能力方面,毋庸置疑。青云县乃有名的烂摊子,钱不多盘踞地方多年,历任县令皆束手无策。李文渊到任不足一年,便能将其连根拔起,充盈府库,整顿治安,发展民生,无论其用了何种手段,此等成效,绝非侥幸。观其述职时所呈文书,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虽偶有夸张,但核心政绩应无虚假。其人对政务之熟悉,反应之迅捷,远超同侪。”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品性……此子看似懒散不羁,实则心思缜密,机变百出。行事不拘一格,甚至有些……不择手段。然,观其所有作为,核心皆指向‘安民’、‘惩恶’、‘兴利’,并未有为己谋私之明显劣迹。其对上周通判,看似狂妄,实则每每抢占大义名分,令对方难以正面驳斥。下官以为,此子心中自有沟壑,亦有其底线,并非单纯的幸进之徒或酷吏。”

崔刺史微微颔首,这些判断与他自己的观察基本吻合。他拿起案几上另一份文书,这是吏房汇总的关于李文渊的考评意见及各方反馈。

文书中的意见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以周通判为首,极力贬低,认为李文渊“行事乖张,有辱官箴,破坏体制,不宜重用,当严加申饬,或调任闲职”。另一派则多为些品阶不高或相对中立的官员,虽然也对李文渊的手段颇有微词,但都承认其“能力卓着,勇于任事,于青云县有再造之功”,认为“虽方法有待商榷,然其才可用”。

而几位重要的佐官,如别驾、长史等人,态度则比较暧昧,既未明确支持周通判,也未替李文渊说话,多是“提请刺史大人乾纲独断”之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崔刺史放下文书,轻叹一声,“此子确是栋梁之材,可惜……锋芒太露,不懂藏拙。周明远(周通判)在江州经营多年,树大根深,此番受此折辱,绝不会轻易放过他。”

陈幕僚低声道:“大人,那这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