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淼一行人刚离开乙字叁号库房,贾仁义就不知从哪个角落钻了出来。这个精明的商人搓着手,脸上带着惯有的市侩笑容,眼睛里却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大人,刚才那一出可真是精彩。"贾仁义凑到李文渊身边,压低声音,"孙大人那脸色,啧啧,跟吃了苍蝇似的。"
李文渊瞥了他一眼:"少贫嘴。让你办的事情怎么样了?"
"都安排妥当了。"贾仁义立即正色道,"京城最大的三家茶馆、两家酒楼,都已经打点好了。从明天开始,保证让'李主事十日整理十年档案'的奇闻传遍大街小巷。"
李文渊点点头,对这个效率颇为满意。贾仁义虽然满身铜臭,但在这种事情上确实很有一套。
"记住,"李文渊叮嘱道,"要说得玄乎其玄,但又要留有余地。重点突出那台机器和新方法的神秘,至于具体原理,越模糊越好。"
"大人放心,这个我懂。"贾仁义得意地笑了,"就是要让人听得云里雾里,越想越觉得高深莫测。我已经找了好几个说书先生,给他们编好了本子,保证比《山海经》还精彩。"
李文渊忍不住笑了。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在官场上,他需要张谦的默许;在舆论上,他需要制造足够的神秘感。越是让人看不懂,那些想对他下手的人就越要掂量掂量。
"还有,"李文渊想起什么,"找几个机灵点的小子,在官员常去的几个地方也散播一下消息。特别是......"他压低声音,"可以暗示一下,说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贾仁义眼睛一亮:"大人的意思是......"
"点到为止即可。"李文渊意味深长地说,"让有心人自己去琢磨。"
"明白!"贾仁义会意地点头,"我这就去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京城里果然开始流传起各种奇闻。
在城南的"一品茶馆",一个说书先生正唾沫横飞地讲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