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这首歌,本身就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写的。
它是一把刀。
有人会欣赏它的锋利,自然也有人会畏惧它的血腥。
主持人董雪兰立刻转向下一位评委,试图用更专业的角度来中和一下气氛。
“谢谢巴梦老师,那么肖汝谦老师,从制作和编曲的角度,您怎么评价这首作品?”
肖汝谦推了推眼镜,表情一如既往的冷静客观。
“从概念上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它用最粗糙的音色,最不稳定的节奏,完美地构建出了‘烂泥’这个核心意象。这种弱化旋律,强化氛围和情绪的做法,在独立摇滚里很常见,但敢把它搬上主流比赛舞台的,你们是第一个。”
他先是给予了肯定。
“但是,”他话锋一转,“这首歌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太短了。”
“一分四十五秒,加上前奏和尾奏,有效演唱部分可能只有一分二十秒。两段主歌,一段副歌的重复。这种结构更像是一个未完成的Demo,或者说,一个情绪的宣泄片段,而不是一首结构完整的歌曲。”
“它把情绪砸了出来,却没有给这个情绪任何发展和延伸的空间。所以听众会觉得堵,觉得断得太突然。如果能再增加一个段落,无论是器乐的solo,还是情绪上的转折,都会让作品的完整度更高。”
肖汝谦的点评一针见血,直指核心。
说完,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数。
肖汝谦:88分。
和巴梦一样的分数,但理由截然不同。一个是基于情感体验,一个是基于技术结构。
【肖老师太专业了!原来是嫌歌太短了!】
【确实,感觉刚要起飞,就直接坠机了,情绪卡在中间了。】
【落幕老师故意的吧?生活中的丧,不就是这样戛然而止,不给你喘息的机会吗?】
【前面的!你他妈是懂阅读理解的!】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卓同宇身上。
作为华语乐坛的金牌制作人,他的评价,分量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