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东海

雪龙号已经够壮观了,结果还有另一艘船,雪龙2一起航行。

“雪龙2”号它采用国际先进的双向破冰技术,具备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能力,能在1.5米厚冰加0.2米雪的环境中以2 - 3节航速连续破冰前行。

相比传统破冰船,大大提升了在极地复杂冰况下的航行效率。

同时,其船体结构经过特殊强化设计,增强了抗冰能力,保障航行安全。

此外,“雪龙2”号搭载了众多先进科研设备,为多学科、全方位的极地科考提供有力支持,极大拓展了科考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祖国繁荣昌盛!

忽然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骄傲!

船上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的多,分门别类:

科考队员:负责开展各种科学考察项目,涵盖地质、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船员:承担船舶的驾驶、航行、轮机管理、通讯导航等工作,保障船舶的安全航行和正常运行。

后勤保障人员:包括厨师、医生、机械维修人员等,为船上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医疗服务和设备维修等支持。

其他人员:可能还会有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媒体记者等。

刘阳接触的较多的就是科考队员了。

潘博士:地质学家,专注于极地地质构造研究多年,对南极的地质演变有深入见解。

性格沉稳,善于从地质层面分析考古发现的潜在价值,是刘阳在南极科考中的重要伙伴。

宋庆:气象学家,年轻有为,专业知识扎实。

负责科考期间的气象监测与预报,为团队行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确保科考工作安全进行。

性格开朗乐观,在团队中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谢欣:生物学家,对极地生物有着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

致力于探寻南极生物与古文明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严谨细致,善于从微观角度解读生态与文明的关系。

我跟着刘阳,和他一起参加各种会议。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老是记不住人,只记住了这几个和他沟通较多的学者,其他人员就不清楚。

回忆我当年上学的时候,三年毕业了,同学都没有认全,估计也没谁了吧!

天生就不记人,难道是脸盲,还是脑子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