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震撼之际,我来到了新的场景。
“嘿哟嘿哟,这边的灯再高点儿!”“快,把蜡烛都点上,可别误了时辰!”一阵热闹的呼喊声便扑面而来。
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陷入了一场盛大庆典的旋涡。
街道两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而主角,无疑是那些形态各异的鱼灯。
大的鱼灯足有几层楼高,在一群壮汉的合力抬举下,威风凛凛;小的鱼灯则小巧玲珑,被孩子们欢欢喜喜地提在手中,蹦蹦跳跳。
有游客正在打听:“大叔,这是什么活动呀,怎么这么热闹?”
大叔笑着说道:“小伙子,你可算是赶上了我们汪满田的鱼灯会,这可是传承了600多年的老习俗,每年正月十三到十六,那是必定要热闹一番的。”
大叔兴致勃勃地给小伙讲起了鱼灯会的起源。
我也一起听听。
“听老辈子人说,在明代初期,咱这汪满田村每年都遭火灾,那火势一起,好多人家的茅草屋就烧没了,日子过得苦哟。
后来请了个风水师,风水师说呀,是村西‘上石焙’的石镜被太阳一照,热量反射到屋顶才起火的。
他就指点村民用竹片和棉纸扎成鱼灯,在元宵节的时候抬举巡游,说这样能得神鱼护佑,驱赶邪气。
嘿,你还别说,从那以后,火灾还真就少了,这活动也就一直传到了现在。”
大叔说得绘声绘色,我仿佛能看到当年村民们为了祈求平安,扎制鱼灯的忙碌场景。
“这鱼灯可不简单呐,它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敬拜,也寄托着家家户户祈求平安的愿望。
‘鱼水’之意能冲抵‘火镜石’,还寓意着年年有余、多子多福,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大叔一脸自豪地说道。
说话间,他们走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屋内几位村民正忙着制作鱼灯。
大叔指着那些材料,对小伙说道:“你瞧瞧,这竹子啊,得是村后山上五年左右的毛竹青片,韧性好。
这纸呢,是轻薄柔韧、遇水不破、透光性佳的绵纸,用面粉糨糊裱糊,再用毛笔或记号笔彩绘,蜡烛作光源,这样做出来的鱼灯才地道。”
只见一位老师傅正熟练地劈着毛竹,将其分成粗细不等的竹篾。
“这竹篾得烘烤一下,让它变软,才好弯曲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