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之间,千年流转:探寻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选好木材后,便是伐木和干燥处理。

“刚伐下来的木材含水量高,容易变形和腐朽,所以得进行干燥处理。以前啊,都是把木材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风干,现在条件好了,有些会用烘干设备,但自然风干的木材质感更好,更适合传统营造技艺。”李师傅解释道。

木材干燥好后,就进入了关键的加工环节。

李师傅拿起一把墨斗,在木材上弹出笔直的黑线,“这墨斗啊,是咱们木匠的宝贝,靠着它,才能保证木材加工的尺寸精准。”

接着,他又拿起锯子,沿着黑线将木材锯成所需的长度和形状。

锯子在木材上有节奏地来回拉动,木屑纷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

切割好的木材,就要进行榫卯的制作了。

李师傅拿起凿子和锤子,在木材上精心雕琢出榫头和卯眼。

他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每一下敲击都恰到好处。

“制作榫卯,讲究的是严丝合缝,榫头大了插不进去,小了又不牢固,这尺寸的把握全靠经验和手感。”李师傅说道。

看着李师傅专注的神情,小伙子不禁感叹这技艺的精湛与不易。

“李师傅,那这些榫卯组合起来难不难啊?”他好奇地问道。

李师傅笑着说:“组合榫卯就像是一场精密的舞蹈,每个构件都有它的位置和节奏。先安装立柱,再架横梁,最后安装斗拱和椽子。安装的时候,要小心翼翼,确保每个榫头都准确无误地插入卯眼,然后用木楔加固,这样一座木结构建筑才能稳固如山。”

在庙宇的一侧,几位年轻的工匠正在学习搭建斗拱。

斗拱,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独特的构件,不仅具有承重作用,还极具装饰性。

它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层层叠加,错落有致。

年轻工匠们在李师傅的指导下,认真地拼接着每一个部件,尽管手法略显生疏,但眼神中充满了对这门技艺的敬畏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