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背面,广寒宫基地,主实验室。
苏婉华总工程师站在全新的“炎黄之心”原型机前,眼神中充满了感慨与希望。巨大的引擎核心不再像过去那样能量狂暴四溢,反而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如同呼吸般平稳的脉动。
她脑子又回想起儿子之前给他发的一则短讯。
“老妈,最近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介绍华夏历史文化的书,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关于大禹治水……”
这时,张澜的汇报声打断了苏婉华的思路。
“成功了,苏工!能量输出稳定度达到99.7%!持续运行时间超过设计指标!”
张澜兴奋地汇报,脸上带着长期熬夜的疲惫,但眼神亮得惊人。
苏婉华微微点头。
只有她自己知道,半年前那个看似寻常的夜晚,儿子洛城发来的那条问候信息中,夹杂着几句关于“古代水利工程智慧”的随笔感想,是如何在她苦思冥想的脑海中,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点燃了“疏导”而非“硬阻”的灵感的火花。
他们放弃了执着于“约束”和“控制”反物质流的传统思路,转而借鉴“疏导”的智慧。
他们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能量脉络系统” 。
这套系统不再试图用强大的磁场将反物质湮灭的能量“堵”在核心,而是像为大禹洪水开辟河道一样,在能量爆发的瞬间,引导其沿着预设的、最优化的“能量河道”奔涌、分流、做功。
“我们这套‘脉络系统’,相当于为狂暴的湮灭能量修建了都江堰。”
苏婉华对团队解释道,“它利用了能量自身冲击的势能,顺势而为,化破坏力为驱动力。虽然能量源仍需外部注入反物质燃料,但我们已经彻底解决了能量稳定输出的世界性难题!我们的引擎,现在是一台能够完美驾驭反物质力量的核心引擎!”
这一步的跨越,意义非凡。
“下一步。”
苏婉华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星空,“就是攻克‘自循环’的难关。我们需要找到在引擎内部,安全、高效制造反物质的方法。这可能需要全新的物理理论突破,我们继续努力!”
“是!”
成功的喜悦依旧难以完全掩盖。团队沉浸在突破的兴奋中,对未来的讨论不免多了起来。
然而,就在大家都在兴奋的相互庆祝和对未来的讨论时。
一条隐秘的消息从月球实验室发送了出去:
“炎黄之心稳定性问题已攻克,基于新型能量流控制模型,具体模型尚未掌握,需要继续探查。目前苏院士所带领的团队士气高昂,正规划下一步自循环攻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