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系统核验,定名华夏

晨光刚漫过华夏城的箭楼,城门口就响起了马蹄声。三辆覆着铜皮的马车碾过青石板路,车轮与路面碰撞出规律的“笃笃”声,惊飞了檐下栖息的鸽子。为首的马车停下,下来几个身着青衫的男子,袖口绣着银线勾勒的“验”字,正是系统验收专员。

“奉中枢令,核验华夏城建设成果。”为首的专员展开一卷鎏金文书,声音清越如钟,“请主事者引导,按规制逐项查验。”

老石匠上前一步,双手接过文书,指尖因激动微微发颤:“请专员随我来,华夏城上下,候验多时。”

第一验:城防筋骨,立得住

验收队的第一站是城墙。专员取出一根通体乌黑的铁尺,尺身刻着细密的刻度,末端坠着铅锤。“先测墙体垂直度。”他让助手将铁尺贴在墙面上,铅锤垂落,丝线与尺身的刻痕严丝合缝,“垂直度误差不足半分,合格。”

接着验厚度。专员用特制的探针插入城墙砖缝,抽出时带出一点白灰。“砖缝用糯米灰浆灌注,密度达标。”他又让人取来铁锤,对着城墙根部的基石猛敲三下,石屑纷飞中,基石纹丝不动。“夯土紧实度够,能扛住三丈高的洪水冲击。”

走到瓮城处,专员盯着那道暗藏的闸门机关。“试试启闭。”老石匠挥手示意,几名士兵转动绞盘,厚重的铁门“嘎吱”作响,却稳稳当当落在卡槽里,严丝合缝得连纸片都插不进去。“机关反应速度、闭合精度,均达甲等。”专员在册子上画了个红圈,“当年设计图上要求‘一夫当关’,看来不是虚言。”

护城河的水闸是重点。专员让人打开闸门,水流奔涌而出,他却盯着岸边的标尺:“流速每秒三尺,蓄水量够灌三万亩田,汛期能排洪,旱季能灌溉,功能全齐了。”他忽然指着闸底的凹槽,“这里加了防锈铜片,想得细。”

老石匠笑着解释:“是铁匠坊的老王头坚持加的,说‘铁家伙怕锈,得给穿件铜衣裳’。”

从箭楼到角楼,从马面到暗渠,专员的铁尺敲遍了每一处砖石。最后站在最高的望楼俯瞰,他点头道:“城防就像人的筋骨,华夏城这副骨架,硬朗,结实,立得住。”

第二验:街巷脉络,走得通

街巷核验时,专员换上了布鞋,说是“得用脚丈量才准”。他从主街走起,脚步踩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回响。“主街宽三丈六,够四辆马车并排走,符合‘通衢’标准。”他掏出测绳,量过之后又记一笔,“两侧排水沟深一尺五,坡度合理,下雨不积水,这点比图纸上还好。”

拐进支巷,专员停在一处拐角。“这里留了缓冲空间,两车交汇能错开,没做成死胡同,好。”他又看了看巷子里的路灯,“竹架裹桐油布,防风防雨,晚上亮得够远,行人不用摸黑。”

最让专员留意的是“功能分区”。“工坊区在东,离居住区有段距离,烟筒朝东排,风不会把烟灰吹进民居,合理。”他指着西头的学堂和议会,“文教和治理区靠在一起,方便议事,也方便孩子们来上学,动线顺。”

走到市集时,正赶上早市收摊。商贩们按划定的区域收拾摊位,菜叶果皮倒进专门的竹筐,由杂役统一运去肥田。“市集有规矩,收摊后地面干净,没占道经营的。”专员蹲下身,摸了摸铺地的石板,“缝隙用灰浆填实了,不容易长青苔打滑,细节见功夫。”

他忽然走进一家布店,问店主:“从工坊区拿布,要走多久?”店主笑着答:“一刻钟!主街直着走,拐一个弯就到,比以前省了一半时间。”专员在册子上画了个笑脸:“路顺了,生意才能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