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的雨季来得猝不及防,豆大的雨点砸在铁皮屋顶上,噼啪作响。天宇趴在客栈的八仙桌上,面前摊着张手绘的关系图,用不同颜色的炭笔标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批注。阿武蹲在角落里,正用布擦拭着刚从码头淘来的旧罗盘,盘面上的刻度被雨水浸得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清指向北方的红针。
“东家,这张图快赶上矿上的脉线图了。”阿武笑着打趣,眼角的余光瞥见图上“张鹤年”三个字被圈了三个红圈,旁边标着“配额审批权”“国际金价对接人”“稳健派核心”。
天宇没抬头,指尖划过“李铁山”的名字,那里用蓝笔写着“激进派,矿砂量足但渠道弱”:“矿脉图看的是石头,这图看的是人,更得细致。”他拿起块半干的抹布,擦掉图上溅到的雨渍,“昨天让你去查的联营部账目,有眉目了?”
“有了。”阿武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纸,“托码头记账房的老黄抄的,联营部上个月只做了三笔生意,全是给洋行供货,利润比市价低两成。老黄说,不是他们不想卖高价,是国际金价天天变,等配额批下来,好时机早过了。”
天宇眼睛一亮,把纸铺平——上面记着三笔交易的日期、金价和利润,果然如阿武所说,每次成交时的国际金价都比申请配额时跌了不少,其中一笔甚至因为审批拖延了五天,直接少赚了五十英镑。
“这就是他们的命门。”天宇用炭笔在图上画了个大大的“时滞”,“配额审批要走殖民局的流程,至少得三天,可国际金价一天能变三回,等他们拿到配额,黄花菜都凉了。”他想起王主事算算盘时紧锁的眉头,“难怪王主事对咱们的金砂动心,却迟迟不拍板——他怕咱们也跟他们一样,跟不上金价波动。”
雨小了些,天宇披上蓑衣,对阿武说:“走,去趟洋行街,找老郑聊聊。”
老郑是个头发花白的账房先生,在洋行街替人兑换货币,手里有本厚厚的“金价流水账”,记着近十年的国际金价波动。见天宇进来,他放下手里的放大镜,指了指桌上的茶:“刚泡的龙井,知道你要来。”
“还是郑先生懂我。”天宇坐下,开门见山,“想请教您,商会的配额审批,为啥总跟不上金价?”
老郑往茶杯里续了水,叹了口气:“殖民局那帮老爷哪懂金价?审批单上的‘基准价’,还是上个月的平均价,等批下来,实际价早变了。商会想改,可殖民局说‘规矩不能破’,两边僵着,吃亏的还是商户。”他翻开流水账,指着其中一页,“就说上个月,伦敦金价涨了一成,可配额审批还是按原价,商会按原价卖给洋行,等于白送人家一笔钱。”
天宇指着账上的波动曲线:“要是能实时跟着国际金价调整,他们至少能多赚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