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账本风波与暗箭

“谢官爷明察。”潘金莲弯腰捡起账本,脸上依旧笑着,心里却骂了句“狗东西”。

官差走后,人群里炸开了锅。

“肯定是李三疤那厮告的状!”

“除了他没别人!见不得人家生意好!”

“潘娘子,你可得当心点,那家伙心眼黑着呢!”

潘金莲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李三疤吃了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她拍了拍武大郎的胳膊:“别气,咱身正不怕影子斜,他还能翻天不成?”

武大郎脸色还是发白,却用力点了点头:“嗯!听娘子的!”

经这么一闹,买饼的人反倒更多了,都说要多买点,帮衬帮衬他们。不到午时,两筐饼又卖光了。

回去的路上,武大郎一直闷闷不乐,快到巷口时才憋出一句:“娘子,要不……咱还是别做新口味了,就卖原来的炊饼吧,安稳点。”

潘金莲停下脚步,看着他紧绷的侧脸。他是真怕了,怕再被刁难,怕惹上麻烦。也是,他这辈子活得谨小慎微,从没跟人红过脸,哪见过这种阵仗。

她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放软了些:“大郎,你记着,人善被人欺。咱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你越是怕,他们越欺负你。”

她顿了顿,从怀里掏出账本晃了晃:“你看,咱有账本,有凭据,怕啥?下次他们再来,咱就把账本摔他们脸上,让他们看看,谁才是没理的!”

武大郎看着她眼里的光,那光亮得很,像是能驱散所有的胆小和害怕。他愣了愣,忽然咧嘴笑了:“嗯!听娘子的!”

回到家,潘金莲把钱倒出来清点,今天赚的比昨天还多,铜板堆在桌上,闪着光。她把钱分成三份,一份留着做本钱,一份存起来救武松,还有一份放在手边,准备买些布料和药膏——武大郎的冻疮得赶紧治,她自己也得做件厚实点的棉袄,这破屋是真冷。

正分着钱,就听院门外有人喊:“武大郎在家吗?”

潘金莲探头一看,是个提着药箱的郎中,背着个布包,看着有点面生。

“俺是。”武大郎迎了出去,“郎中有事?”

“我是城西的刘郎中,”郎中拱了拱手,“今早有人托我给你家送点药,说是看你媳妇昨天被官差吓着了,送点安神的。”

潘金莲心里起了疑。谁会这么好心?还特意托个陌生郎中送药?她走到门口,打量着那郎中:“不知是哪位好心人托你送的?”

郎中眼神闪了闪,干笑道:“那施主没说名字,只说让你家收下便是。”他说着,从药箱里拿出个纸包,递过来,“就是这安神汤的药材,熬着喝就行。”

潘金莲没接,反而往后退了一步,声音冷了下来:“无功不受禄,这药我们不能收。麻烦郎中回去告诉那位‘好心人’,心意领了。”

她刚才瞥见郎中的手指缝里沾着点墨渍,指甲缝里还有泥,哪像个正经郎中?再说,安神汤用得着托个陌生郎中送来?多半是李三疤那伙人使的坏,要么是想下药让他们出事,要么是想栽赃他们跟什么人有瓜葛。

郎中没想到她会拒绝,脸上有点挂不住:“这……施主一片好意,你这样……”

“好意?”潘金莲冷笑一声,提高了嗓门,“我看是坏意吧?这药里到底掺了什么东西,你敢让街坊四邻来看看吗?”

她这一喊,隔壁的张大妈、对门的王大爷都探出头来,好奇地往这边看。

郎中脸色一白,见人越来越多,哪里还敢多待,抓起药包就跑,跟兔子似的,转眼就没影了。

“这是咋了?”张大妈走过来,一脸疑惑,“那郎中看着鬼鬼祟祟的。”

“谁知道呢,说是送安神汤,我看是没安好心。”潘金莲拍了拍手,故意说得大声,“怕是见不得我们小两口日子过得好,想使坏呢!”

“肯定是李三疤!”王大爷气得吹胡子瞪眼,“那厮就不是个好东西!前阵子还想抢王屠户的肉摊呢!”

武大郎站在一旁,脸色发白,手都在抖。他刚才差点就接了那药包,要是真喝了……他不敢想下去,看向潘金莲的眼神里,除了后怕,更多的是感激。

“娘子,你……你咋知道那药有问题?”

小主,

“猜的。”潘金莲没说实话,总不能告诉他自己是现代人,看的宫斗剧多了吧?“这年头,陌生人送的东西,哪能随便收?以后记住了,不管谁送东西,都得先问清楚来路。”

“嗯!记住了!”武大郎用力点头,像是把这话刻在了心里。

下午,潘金莲没让武大郎歇着,拉着他在家做了个木牌子,上面用炭笔写着“武大郎炊饼,童叟无欺,明码标价”,还把账本里的成本和售价抄了一份贴在旁边,特意放在摊位最显眼的地方。

“这样,谁再想说咱哄抬物价,就让他自己看!”潘金莲拍了拍木牌子,满意地点点头。

武大郎看着那牌子,又看看潘金莲,忽然挠了挠头,嘿嘿笑了:“娘子,你咋啥都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