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嬷嬷,”周县丞身体前倾,目光灼灼,“本官想与立身堂,与赵小满姑娘,做一笔买卖,或者说,定一个**密约**。”

“请大人明示。”

“清阳县出铁料、出匠人,日夜不停工,为赵家屯**打造一百套上好的铁农具**!包括铁犁铧、锄头、镰刀、铁钎!要最好的钢口!”周县丞一字一句道,“而赵家屯,则需在秋收之后,偿还我们**一千石新粮**!作为种粮的补偿和这批铁器的交换!”

一千石新粮!王二婶倒吸一口凉气。这可不是小数目!几乎相当于赵家屯预期收成的一小半了!但反过来想,一百套铁农具,在和平年间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如今这铁器奇缺、有钱难买的灾年,其价值根本无法估量!有了这些铁器,赵家屯的耕种效率将极大提升,开垦更多荒地,长远看,利大于弊。而且,这是用未来的余粮,换眼下急需的生产资料!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双赢的互助**。清阳县获得了持续救命的粮食和恢复生产的希望,赵家屯则获得了至关重要的铁器,增强了自身底蕴。

风险同样巨大。秋收是否有预期那么好?途中会不会再有变故?这密约一旦泄露,会不会被有心人攻讦?

王二婶沉吟良久,脑中飞速权衡。她想起赵小满临行前的嘱托“见机行事,若有机会,可为长远计”,想起立身堂库房里那些破损严重的农具。

最终,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大人此议,确是长远之道。老身可代小满姑娘先行应下。具体细节,还需大人与我家姑娘日后细商。但一千石粮换百套铁器,公平!”

周县丞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好!痛快!”

小主,

他不再犹豫,立刻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略显发黄的官纸,磨墨提笔,亲自草拟契约。条款清晰:清阳县于两月内交付百套精良铁农具;赵家屯于秋收后两月内,交付一千石新粮于指定地点。违约重罚。

写罢,他取出一个小小的漆盒,里面是他的**官印**和一方**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