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满、周砚清、王二婶(代表实践经验)、春兰(代表年轻一代的接受能力)组成了教材编纂小组。他们摒弃了《三字经》的体例和内容,决心编撰一本全新的蒙学读物,赵小满将其命名为《农算经》。

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新旧的碰撞与融合。周砚清负责将数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但他引经据典的表述方式一次次被赵小满和王二婶否决。

“周先生,别说‘矩形田面积乃长乘宽之积’,你就说‘量一块长方形的地,怎么算它有几亩?拿步弓量出长和宽,各是多少步,相乘再按换算口诀来。’”王二婶拿着烧火棍在地上比划。

“对,例题也不能用‘今有物不知其数’,得用实实在在的。”春兰补充道,“比如:‘已知巾帼牛日耕三亩,农社有牛十五头,五百亩地需几日耕完?’”

周砚清从最初的窘迫,到后来渐渐沉浸在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创作中。他发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具体的农事场景,竟别有一番生动趣味。他发挥文采,为这些应用题编上了押韵的口诀,便于孩童记忆。

例如,讲均分:

“粮堆高,粮堆长,

平均分给各家仓。

总斛数,除以户,

每户得粮心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