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后拍板:“我的意见是,干!再难也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不仅仅是为了点几盏灯,这是点亮咱们根据地的未来!是我们‘山鹰支队’从生存走向发展的关键一步!”
林烽的决心感染了众人。争论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迎接挑战的兴奋和凝重。
第二天,林烽亲自带队,成员包括李文、老赵、赵铁锤以及几名熟悉水性的队员,对磐石谷内的溪流进行了一次极其详细的勘察。他们逆流而上,仔细测量不同河段的宽度、水深、流速,尤其关注落差较大的地方。
他们跋涉了整整一天,穿行在荆棘密布的河岸,蹚过冰冷的溪水,攀爬湿滑的岩石。最终,在距离主生活区约两里地的一处河道拐弯处,他们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点。
这里,溪流被一块巨大的岩石阻挡,天然形成了一个近三米高的小瀑布,水流湍急,落差集中。瀑布下方冲刷出一个深潭,水量充沛。更重要的是,瀑布一侧是坚固的花岗岩崖壁,可以作为修建水坝和机房的有力依托,另一侧则是相对平缓的坡地,便于施工和引水。而且,此地距离生活区不算太远,未来架设电线的难度相对较小。
“就是这里了!”林烽站在瀑布上方,听着脚下轰鸣的水声,感受着飞溅的水雾,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奔腾不息的水流,在他眼中已不再是简单的溪水,而是蕴含着无尽能量的宝藏。
回到指挥部,林烽不再犹豫。“我决定,磐石谷小型水力发电站,就建在刚才勘察的那个瀑布位置!集中全支队的力量,攻克这个难关!”
决策已下,目标明确。但摆在面前的,是一条从未走过的、布满荆棘的道路。如何把瀑布的水能变成电?水轮机是什么样子?发电机如何制造?电线怎么拉?灯泡从哪里来?……无数个问号,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面前。
会议结束后,林烽单独留下了李文。他用力拍了拍这位文弱书生的肩膀,语气沉重而充满信任:“老李,这副千钧重担,主要就得落在你肩膀上了!你是咱们支队文化最高、见识最广的人。放手去查资料,去计算,去设计!需要什么材料,需要什么人手,支队全力支持!不要怕失败,一次不行就两次,十次不行就一百次!我相信,只要咱们有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就没有闯不过去的火焰山!”
李文感受到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信任,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由最初的忐忑逐渐变得坚定:“支队长,你放心!我李文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把这事儿琢磨出个眉目来!绝不辜负支队和兄弟们的期望!”
压力与希望,如同瀑布两侧的岩石与激流,同时汇聚在了李文和他即将组建的技术小组肩上。磐石谷追寻光明的征程,就在这水声轰鸣中,正式拉开了序幕。前路漫漫,但方向,已然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