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狂喜如同磐石谷上空炸响的春雷,震撼人心,但雷声过后,需要的是细密而持久的春雨,才能真正滋养大地。试射场的硝烟散去,那枚嵌在木板里的变形弹头被郑重地请回了支队指挥部,作为珍贵的见证。但林烽和李文都清楚,一两发成功的子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将复装技术从实验室般的攻关,转变为稳定、可持续的规模化生产,是摆在面前更艰巨、也更现实的任务。这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战斗力的延续,是根据地生命线的延续。
试射成功的第二天,林烽立即召集了全体骨干和攻关小组核心成员,在指挥部召开了一次务实而紧迫的会议。
“兄弟们,试射成功,证明了咱们的路子是对的!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林烽开门见山,语气中没有丝毫松懈,“现在,咱们要做的,不是庆祝,而是要把这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要把这‘样品’,变成咱们战士枪膛里实实在在的‘粮食’!”
会议决定,立即将原有的临时攻关小组,升级为常设的“弹药复装作坊”,与修械所并列,作为支队后勤保障的核心部门之一。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条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小规模生产线。
选址在原有“火药坊”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改造。选择了更开阔、通风更好、并且有多块天然巨石可作为掩体的区域。利用木材和茅草,搭建了更加坚固、分区明确的工棚。最重要的,是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用木牌大字书写,悬挂在每个工位的醒目位置:
* “严禁烟火!严禁撞击!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 “操作前检查工具,操作中精神集中,操作后清理现场!”
* “底火压装,必须双人操作,一人监护!”
* “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报告处理!”
生产线按照流程,严格划分为四个隔离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简单的土石掩体:
1. 预处理区: 负责回收弹壳的清理、整形、扩口。设置了专门的水槽和细沙,用于清洗和打磨弹壳。整形工具和扩口器固定摆放,操作员佩戴手套和护目镜。
2. 底火装配区: 设在最偏远、掩体最厚的角落。入口处设立警示牌,非授权严禁入内。操作员必须全身防护。所有混合底火药剂的配制,必须在另一处更偏僻的独立小石洞内完成,每次配量严格限制,配好的药剂用特制的小木盒盛放,由专人传递至装配区。压装工作台更加稳固,杠杆压床加装了安全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