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反对余音,最后的顽固抵抗

李毅的手指在账册边缘轻轻划过,纸页泛黄,墨迹深浅不一。他早已将那封密信来回翻了三遍,如今只盯着最后一页角落的印痕——不是印章,是手指按压留下的油渍,带着一丝陈年药香。这味道他认得,出自庐江一带士族惯用的熏书药材。

“三个人没露面。”他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内廷议事堂的空气沉了一寸,“账册里记了七次联络,每次都有接头人、路线、暗语,唯独这三人从未签署名字,只在页脚画了三个并排的小圈。”

李瑶正坐在侧案前整理文书,闻言抬眼:“小圈?”

“不是笔尖点的,是印章反盖的痕迹。”李毅从袖中取出一张拓纸,铺在案上,“我让人比对过城南三家旧藏书楼的藏印样式,只有崔氏旁支一支家谱上的族徽接近这个形状。”

李瑶指尖轻点拓纸,迅速抽出一份往来驿报记录:“七日内,有三批来自江南的药材商队登记入城,申报货物均为‘陈年防蛀药包’,目的地是城西废弃的赵氏宗祠。但昨夜巡街卫兵回报,那祠堂夜里有灯火,却无人进出。”

她顿了顿,语气转冷:“他们想用讲学作掩护,把谣言塞进‘乡绅议经’的名义里传出去。”

李震一直静坐主位,掌心仍压着地图上的中原腹地。他没有抬头,只是问:“内容是什么?”

“伪托天书。”李瑶翻开刚拟好的情报简录,“说‘律法改易,阴阳倒置;女子入学,纲常崩裂;以工代赈,诱民为奴’。还称今年冬雪迟来,是上苍警示,若不废新政,三年内必有大疫、大旱、大乱。”

李震终于抬眼,目光落在李毅身上:“你何时动手?”

“今夜。”李毅答得干脆,“我已经派两名锦衣卫扮作游方郎中混入村中,另一组化装成粮贩,在附近市集落脚。他们带了记音纸,能录下集会全程。只要主谋开口宣讲,就能当场取证。”

李震微微颔首:“不要惊动百姓。那些去听讲的人,多数是被请去的老人,或是不知情的塾师。”

“明白。”李毅低声道,“我们只抓发令者,不扰听令者。等他们散场后,再单独约谈参与者,澄清真相。”

李瑶忽然插话:“我还发现一件事。这些密信传递的节奏,和三年前青牛县那次投毒案很像——都是每隔六日一次,且都在月亏之时交接。上次也是在宗祠,也是用‘讲学’当幌子。”

李震眼神一凝。

“当时负责查案的是赵德。”李瑶继续说,“他在结案文书里提到,有个幕后人始终没抓到,只留下一枚断齿玉扣。我在库房找到了那枚扣子,今天早上比对了庐江缴获的私印盒内衬——完全吻合。”

室内一时无声。

李震缓缓站起身,走到墙边的铁柜前,拉开最下一层抽屉,取出一个布包。他解开系绳,里面是一块断裂的玉佩,缺口处打磨粗糙,显然被人硬掰开来。

“这是王晏死前贴身藏着的东西。”他说,“他临终前没烧,也没吞,就那么放在胸口。我当时觉得不对,但查不出关联。现在看来,这不是遗物,是信物。”

李瑶立刻反应过来:“他们之间有更早的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