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家四合院,林万骁没有立刻休息,也没有再去修改那份似乎已然失去魔力的汇报材料。他坐在书桌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中飞速掠过一张张面孔,一段段过往。在中宣部那五年,他并非只埋头于文稿,更积累下了宝贵的人脉资源,尤其是通过那位退休后仍颇具影响力的财政部老副部长周怀瑾。
周老爱好风雅,常在香山脚下一处僻静的院落组织文化沙龙,取名“香山闲聚”。参与者多是些退居二线或仍在关键岗位、志趣相投的司局级干部,谈天说地,品茗论画,偶尔也交换些不涉密的信息。林万骁因文笔和见识受周老赏识,得以时常参与,在那里结识了不少朋友,氛围轻松,交情反而纯粹。
是时候动用这笔“财富”了。
他拿出那部用于私人联络的手机,翻找片刻,拨通了一个号码。电话那头很快传来一个爽朗的声音:“哟,万骁?你小子可是稀客啊!听说你去西明当封疆大吏了,怎么有空想起给我打电话?”
接电话的是发改委一位姓张的司长,当年在沙龙里与林万骁颇为投缘,喜欢听他讲地方上的趣闻。
“张司,您就别取笑我了。”林万骁笑着寒暄两句,便切入正题,“实不相瞒,这次回京是来化缘的,在您的地盘上碰了钉子,这不赶紧向您求援来了。”
“哦?还有你林大常委搞不定的事?说说看。”张司长来了兴趣。
林万骁将争取“兴边富民示范区”和“跨境旅游实验区”遇冷的情况简单说了,重点提到了民委共同发展司和文旅部政策法规司。
“共同发展司的司长是刘建明,政策法规司的司长是赵东升。”张司长几乎不假思索就报出了名字,“老刘那人我熟,原则性挺强,但人不错,不是故意刁难。老赵嘛,稍微有点……嗯,讲究。这样,我帮你打个前站,探探口风。你等我电话。”
挂了电话不到半小时,张司长的电话就回了过来:“行了,我跟老刘和老赵都通过气了。我把你号码给他们了,他们应该会联系你。万骁,剩下的就看你自己了。对了,老周(周怀瑾)前两天还念叨你呢,有空去看看他。”
“太感谢了,张司!回头一定登门拜谢!”林万骁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果然,几分钟后,手机先后响起。第一个是民委共同发展司司长刘建明打来的,语气比想象中热情:“是林万骁书记吗?哎呀,刚听张司说起你,你看这事闹的,下面人办事太死板,怎么连面都没见上?这样,明天上午九点,你直接来我办公室,我们好好聊聊西明的情况!”
紧接着是文旅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赵东升的电话,声音带着笑意:“林常委,久仰大名啊!周部长(周怀瑾)以前可没少夸你。下面人不会办事,让你受委屈了。明天上午十点半,我在办公室恭候大驾,咱们详细谈谈那个跨境旅游实验区的构想,我觉得很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