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归来后的第一个周末清晨,林万骁在处理完手头紧急公务后,斟酌着发出了第一条短信。
“宁宁,冒昧打扰。昨日整理旧物,翻到一张学生会换届时的合影,你站在最边上,笑得有些拘谨。忽然想起那时你刚当选文艺部副部长,第一次组织迎新晚会时的情景。一切安好?林万骁”
短信发出后,他将手机放在桌上,继续批阅文件。约莫一刻钟后,手机屏幕亮起。
“林师兄竟然还记得!那天我可紧张坏了,差点把节目单顺序搞错,多亏你及时提醒(笑脸)。一切都好,正在备课。你呢?青桥的工作还顺利吗?宁宁”
林万骁嘴角微扬,回复道:“琐事繁多,但都在正轨。想起你当年在学生会就以细心着称,那次‘一二九’文艺汇演,你的策划案比宣传部做得还周全。”
他刻意选择了一个需要详细回忆的具体事件,这将自然而然地拉长对话时间。
果然,夏宁宁的回复带着惊喜:“天哪,师兄连这个都记得!那时候我就是个傻丫头,只知道埋头苦干,还好大家都很包容。”
“不是傻,是认真。”林万骁迅速回复,“这种品质在当今尤其难得。最近我在青桥推进民宿标准化,就常常想起你当年做活动流程表时的那股细致劲。”
就这样,一条短信牵出又一条,从学生会往事聊到各自近况,从青桥发展聊到教育现状。等到对话自然结束时,已是正午时分。
隔了两日,林万骁在视察镇中学扩建工地时,拍了一张照片发过去:“正在看学校施工。想起你说过支教的事,若有具体想法,随时可聊。”
夏宁宁很快回复:“施工现场要注意安全呀!我们学校的支教项目正在申报,如果顺利,下学期就可以启动。对了,青桥的孩子们最缺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这个问题正中林万骁下怀。他直接拨通了电话,而非继续发短信。
“宁宁,是我。”他的声音透过电波,沉稳而清晰,“你这个问题很好,我正想找人请教。”
电话那头的夏宁宁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进入状态:“师兄请说。”
“青桥的孩子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眼界和机会。”林万骁站在工地旁,看着远处苍翠的山峦,“我们能给他们建新校舍,但更难的是让他们相信,山外面的世界值得他们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