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匿名信的源头

笔尖在纸上顿住,陈默凝视着白板上培训计划四个字,眉头微蹙。他没有抬头,只是缓缓合上笔帽,顺手将笔记本合拢。

车间里静悄悄的,赵天虎还在擦拭那张木凳,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什么。远处工具箱关上的余音刚落,陈默忽然起身走向角落的操作台。那里摆放着一台改装过的信号接收器,屏幕上的数据流正有节奏地闪烁着。

他按下回放键,时间戳显示凌晨两点十七分。一条名为零件采购单_东风6B型喷嘴的文件被上传到了云端备份服务器。但他清楚地记得,今天根本没有人提交过这份订单。

半夜下单。他轻声自语,比送外卖还准时。

指尖在键盘上轻敲几下,调出了传输路径图。这条数据包绕过了三个中转节点,伪装成普通维修记录混入系统。若不是他设置了异常流量警报,很容易就会被当作日常日志过滤掉。

他从工具包里取出一个巴掌大的黑色盒子,四角带有金属接口,正面只有一个红色指示灯。接通电源后,指示灯亮起,屏幕开始自动抓取原始编码。

这是他根据记忆中的图纸让工厂特制的解码器。那些图纸的来历他始终说不清,就像不明白为什么某些代码结构在他眼中显得格外清晰。但他确信,这个装置能剥开层层加密,找到隐藏在数据底层的真实内容。

几分钟后,屏幕跳出一段文本:

你妹妹的事还没完。别以为躲进修车厂就安全。有人会帮你做出选择。

是那封匿名信的副本。

陈默面无表情地看着,手指滑动,继续追踪源地址。解码器反向定位到一个校内IP,属于物理系实验楼三楼的公共终端机。使用时间是凌晨一点四十三分,登录账号为临时访客权限。但系统日志显示,该终端在前一周曾多次访问通信实验室的核心数据库。

他摘下眼镜,用衣角轻轻擦拭镜片,重新戴上。

学不会收敛?

这句话出口时,窗外传来一阵广播声。校园电台正在播放林晚晴主演的电影《风暴边缘》的原声对白。

你以为藏得好?银幕里的女特工冷笑着,可每次你发消息,都会留下痕迹。你不该用学校的网。

陈默嘴角微动,似乎听出了几分熟悉的味道。那段台词是他当年随口讲给她听的故事片段之一,后来被编剧写进了剧本。此刻听来,倒像是某种隐晦的提醒。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份纸质档案。那是他私下整理的可疑人员名单,按照接触敏感项目的时间、出国记录、通讯频率三项指标进行排序。在IP地址对应的终端使用时段内,只有三个人进出过实验楼。

一个是夜班保安,已排除嫌疑;一个是研究生助教,近期没有异常联络;最后一个,是张教授的助手周文斌。

此人三个月前申请过一次赴港学术交流,材料被驳回,理由是行程不明。之后他就开始频繁查阅境外期刊,还私自拷贝了一份关于低频通信干扰的技术文档。更巧的是,上周五王振国手下那辆黑车闯入修车厂前,厂区外围的监控曾拍到一名穿灰夹克的人在校门口徘徊——身形与周文斌高度相似。

陈默拿起笔,在那个名字旁边画了个圈。

这还不是确凿证据,但足以让他提高警惕。

他重新打开电脑,将匿名信的数据特征与周文斌最近几次网络活动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对方使用的加密方式与王振国团伙惯用的手法一致,特别是数据打包时的一个冗余字段,几乎像是出自同一个程序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