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岁末总核:三卿献册,情牵定远

咸阳城西的工坊署内,炭火正旺,映得三面墙的账册泛着暖光。蒙嫣、牡丹、吕雉围坐在长案旁,案上摊着一张巨大的“大秦年度成果图”,红笔标注的数字密密麻麻,从北地的暖炕到南海的盐场,从关中的犁铧到西域的牧群,将这一年的烟火气与生产力,都凝在了方寸之间。

“最后核一遍,别漏了项。”蒙嫣放下手里的铁笔,指尖在“工坊”一栏顿了顿。她刚从城外的火炉工坊回来,袍角还沾着陶土灰,“火炉、铁矿、工匠数,这几块是我的,错不了。”

牡丹正用算盘核对养殖数据,算珠碰撞声清脆如碎玉:“农桑、养殖、曲辕犁,我这也核了三遍,连陇西牧场新下的羊羔都数了,保准不差一只。”她的账册里还夹着几片稻壳,是前日去关中粮仓抽样时沾的。

吕雉将商税账册码齐,册页边缘被反复翻阅磨得发亮:“精盐、酒楼、商队流通,每一笔都有市令的印,精盐收入、酒楼流水,连楚地新酿的米酒赚了多少都记着。”她抬手拢了拢鬓发,金簪上的小算盘吊坠晃了晃——那是赢欣赏她“算无遗策”所赠。

窗外寒鸦掠过,带着腊月的冷意,可帐内三人却额头见汗。再过三日便是大朝会,这些数字不仅是给始皇的答卷,更是给大秦百姓的交代。

一、蒙嫣:工坊铸基,铁器暖民

蒙嫣清了清嗓子,率先指着“工坊板块”念道:“火炉工坊,今年在关中、北地、楚地新增32处,加上旧有18处,共50处。每处工坊用统一陶模,日产火炉300具,全年共产火炉45.2万具。”

她拿起一块火炉残片:“北地的黑陶炉掺了铁屑,耐烧;楚地的矮脚炉可拆卸,方便搬去田埂;关中的瓷面炉带花纹,商户爱用。现在除了岭南湿热之地,全国七成城乡都有火炉,百姓说‘烧柴省一半,屋里不呛烟’。”

“暖炕呢?”牡丹问。

“暖炕普及18郡,计23.5万户。”蒙嫣翻到民生册,“北地边民占12万户,长城戍卒营房垒了800铺,蒙恬将军说‘士卒冻疮少了九成’。材料都是就地取的黄土、碎石,一户垒炕成本不过50钱,官府补贴三成,百姓都说‘花小钱,暖一冬’。”

铁器数据更亮眼。蒙嫣报出的数字带着铿锵感:“铁矿开采12处,其中巴蜀盐铁山、焉耆铁矿产量最高,全年出铁800万斤;煤矿新开5处,供工坊炼铁、暖炕烧火,出煤1500万斤。”

“工匠呢?”吕雉问。

“登记在册的工匠1.2万人,其中六国旧匠3000人,西域铁匠500人。”蒙嫣笑着说,“车师来的铁匠能铸七首弯刀,比秦剑锋利;韩国旧匠改良了冶铁炉,出铁效率提了三成。现在定远、咸阳的工坊,能同时造500具曲辕犁、200具连弩,赶得上前线需求。”

二、牡丹:农桑丰仓,六畜兴旺

牡丹拨动算盘,算珠噼啪响了一阵,抬头报:“曲辕犁,今年造了1.2万具,普及12郡。关中农户用得最好,亩产粟米从2石提到3.5石;楚地淮水沿岸,用曲辕犁耕淤地,荒地变良田10万亩,收稻20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