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童蒙班开课:咸阳女童李丫丫,与男童同读《民生课本》

咸阳城的晨光刚爬上“启智学堂”的瓦檐,

门口就挤满了送学的家长。

男童们穿着新浆洗的短褂,

背着麻布书袋,

里面装着削好的木笔和竹简。

人群外,

李丫丫攥着母亲缝的布包,

里面藏着个小小的曲辕犁模型——

那是曹平叔叔送的墨家小玩意儿,

她踮着脚往学堂里望,

眼睛亮得像两颗星。

“丫丫,快回家!”

父亲李老栓拉着她的胳膊,

语气急冲冲的,

“女子家认什么字?

不如在家学针线、喂鸡,

认字又不能当饭吃!”

丫丫抿着嘴不肯走,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陈农官说,

大秦的娃都能上学,

不分男女!

阿木哥哥说西域的古丽都能学,

俺为啥不能?”

正拉扯间,

学官李墨走了出来,

他刚从润疆考察流动学堂回来,

长衫上还沾着点沙粒:

“这位大哥,

陛下有旨,

童蒙班无分男女,

皆可入学。

您看这课本,

教的都是‘麦’‘犁’‘粮’的字,

女孩学了也能帮家里看农书、记账目。”

李老栓皱着眉,

瞥了眼李墨手里的《民生课本》,

封面上画着个牧民娃在学堂车前写字,

旁边还画着波斯麦:

“俺家是种粟米的,

学这些有啥用?

再说,

哪有女子跟男娃一起读书的理?”

“咋没用?”

一个脆生生的声音插进来,

是张小三——他刚从北境回来,

要在咸阳农科馆帮忙,

路过学堂看到这一幕,

“王大伯家的阿朵,

学了字帮着记堆肥账,

去年多收了三石麦!

丫丫聪明,

学了肯定有用!”

李老栓愣了愣,

他认得张小三——

那个在润疆拿了“农模”的少年,

连陛下都夸过。

他松了点手,

丫丫趁机挣开,

跑到李墨面前鞠躬:

“先生,俺要上学!”

李墨笑着点头,

把一本《民生课本》递给她:

“进去吧,

最后一排有座位。”

丫丫抱着课本跑进门,

布包里的曲辕犁模型“哐当”响了一声,

引得几个男童转头看。

坐在第一排的王小虎嗤笑一声:

“女子也来上学?

怕是连‘一’字都不会写!”

丫丫没理他,

径直走到最后一排坐下,

小心翼翼地翻开课本——

第一页就是“人”字,

旁边画着农夫、工匠、牧民,

下面写着“大秦之人,无分彼此”。

一、课堂初显:丫丫识犁,男童改观

先生周夫子走上讲台,

手里拿着木笔在黑板上写“一”字:

“今日先学数字,

再学‘农’字——

大秦以农为本,

这‘农’字,

是‘曲’加‘辰’,

意为春日里用曲辕犁耕地。”

他刚说完,

王小虎就举手:

“先生,

俺见过曲辕犁!

俺爹说墨家造的犁,

两匹马就能拉!”

周夫子笑着点头:

“说得好。

谁能说说,

曲辕犁比老犁好在哪?”

男童们你看我我看你,

没人接话。

丫丫攥着衣角,

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手:

“先生,

曲辕犁的辕是弯的,

能调深浅,

还省力气,

润疆的阿木哥哥说,

用它一天能耕五亩地!”

全班都安静了,

王小虎扭头瞪着她:

“你怎么知道?

你又没去过润疆!”

“俺有模型!”

丫丫赶紧掏出布包里的曲辕犁模型,

小小的犁辕弯成月牙形,

寒铁犁铧泛着光,

“这是曹平叔叔送的,

他说这犁能破冻土、耕沙地。”

周夫子走下来,

拿起模型仔细看:

“这是巧成城的精工之作,

丫丫说得对,

曲辕犁正是有这些好处。

大家要学的不仅是字,

更是字背后的大秦民生——

这犁,

这麦,

都是民生根本。”

王小虎的脸有点红,

低下头小声嘟囔:

“她居然真的知道……”

接下来学“麦”字,

周夫子翻开课本插图,

上面画着润疆的波斯麦田,

风车水车在田边转动:

“这是波斯麦,

亩产比粟米高两倍,

是陈农官从安息带回来的种子。

谁知道,

波斯麦要怎么种?”

这次王小虎没敢抢话,

丫丫又举起手:

“要浅播深盖,

用草木灰肥土,

还要用风车水车浇水,

张小三哥哥教过俺!”

周夫子赞许地点头:

“丫丫说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