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阵阵,洛城府衙,升堂。
十二名衙役分站两旁,手持水火棍,文吏持纸笔。
“威武”二字高喊,彰显公堂威严。
不过没有拿水火棍咣咣砸地的场面,本就穿着官袍的柳朿坐在了公案后,温宗博却换了身儒袍,坐在的公案左手边,桌上只有一杯茶,面无表情。
古代也好,大虞朝也罢,审案的程序极为繁琐。
并不是说谁敲个鸣冤鼓就能进入公堂,让官员审理。
针对不同人群,如果是读书人敲击鸣冤鼓的话,那么就会大量的繁琐程序。
即便简化程序,那也不会马上审理。
之所以这么快,一是温宗博“有兴趣”,二是柳朿想要快刀斩乱麻。
当拄着拐的陈耀然被带入公堂时,表情明显一滞。
坐在书案后的并非是户部左侍郎温宗博,而是知府柳朿。
温宗博穿着儒袍,也就是便装,而非官袍,从这也可以看出来,最多就是旁听,至少现在这模样摆明了是不插手任何地方官府政务。
天下皆知,温宗博起初入朝为官时,最先去的衙署并非户部,而是刑部,从刑部观政郎一步步爬上去的,官途可谓是升了贬,贬了升,直到起起落落落落混到了刑部员外郎,也就是前朝末期时,调到了户部成为郎中,干了没几年,又因查实了东海税银大案升迁为右侍郎。
新君登基后,温宗博再次升迁,成为了户部左侍郎。
这就是说,论断审案情,温宗博可比柳朿专业的多。
要是换了别的府衙,当地官员肯定会让温宗博主审,对双方都有利。
地方官员拍了马屁,一副跟着领导学习涨见识的模样。
温宗博则是“重温当年峥嵘岁月”,也好留下一段佳话,虽说不算政绩,履历上能多少留下好看的一笔。
事实上,陈耀然也是奔着温宗博来的,他按照常理猜想应该是这位户部左侍郎大人坐在公案后才是。
事情完全出乎了陈耀然的意料,可人都来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一瘸一拐的来到正堂中间,故作一副吃力的模样弯腰施礼。
柳朿朗声问道:“说,有何冤情。”
开门见山,这也是柳朿担任知府后的老规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