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和赵菁承二人,大致解释了一下关于太监来军中的情况。
最早的时候,来各处边关的并非是宫中的太监,而是兵部。
那都是自己人,好吃好喝好招待,只要没发生什么大问题,兵部的官员回到京中后,报喜不报忧,主打一个夸。
随着前朝各处边关稳定下来,战事越来越少,兵部的话语权也就没那么重了。
加上皇帝一茬一茬的换,姬氏子孙也没开朝皇帝的魄力,对军中愈发忌惮,也就难免让文臣有意无意的压制将领们。
当这个苗头出现后,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六部之中只有兵部全员将领,自然不是其他五部文臣的对手,整日吵,整日闹,文臣抓到机会就攻讦。
渐渐地,兵部无论做什么事都束手束尾,礼部、吏部也就趁机夺了“巡边”之权,从一开始兵部派人,变成了朝廷派人,派文臣去各处边关。
兵部派人,那是代表朝廷犒劳、慰问边军。
文臣过去,自然就不存在犒劳或是慰问了,而是巡查,拿着放大镜找毛病。
这种情况持续了没几年,到了前朝中后期的时候,北边关有史以来第一次碰见大冬天草原人攻关了,礼部的官员一看能混上军功,整天跑城头上指手画脚,和后世的专家似的。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能够出现,就是因为战事变化多端,需要将领们有着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不被所谓的规矩、律法乃至是军法约束。
草原人攻关,带着人质来的,抓了不少汉人,二百多个吧。
北边军看都不看一眼,直接下令放箭,连二百多个汉人和好几千草原人一起射。
这种情况很正常,慈不掌兵,如果任由四千多草原人靠近边关,导致城墙上的弓手无法阻断后方援兵,很有可能会被被敌军架好云梯。
汉家百姓的命是命,军伍的命同样是命,更何况不放箭的话,城墙都有失守的可能性。
结果被礼部官员看到后,那叫一个激动,那叫一个兴奋,仰天高呼,什么百姓何辜,我辈读书人如何如何,受先贤教导如何如何,叫了半天,竟直接说他代表宫中、兵部,将副将令旗折断了。
当时这个礼部的官员想的挺好,他也知道自己这番举动不利于战事,问题是可以获得名声啊,可以获得赞誉,可以获得天下文人的佩服。
然后就没然后了,副将二话不说,捡起断掉的令旗,直接插这名官员的眼珠子上了。
城是守下来了,无大惊也无小险,副将守完城后,二话不说,拔出佩剑,为不连累北军,自刎而死。
死了一个文臣,死了一个副将,整件事彻底闹大了。
兵部甚至在上朝的时候,撸袖子要干礼部,人都死了,也不好追责,最后宫中就改了政令,以后既不用兵部派人,也不用文臣派人去,宫中派人,并且多次强调,不允许对任何战事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