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稍歇,秦战和罗曼诺夫藏身于冰崖下的裂隙中,暂得喘息。那管陈国栋的血样在秦战手中冰凉刺骨,而解锁二维码后显示的图书馆地下结构图更令人心生寒意。
“欢迎回家,将军阁下”——这行字在秦战脑中回荡,与他体内那股冰冷的意识产生共鸣。他强压下翻涌的思绪,将注意力集中在结构图边缘那不起眼的诗句上。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又是《木兰诗》。”罗曼诺夫也注意到了,“铜卷上是它,这里又是它。这绝非巧合。”
秦战用几乎完全石化的右手手指,艰难地在便携设备上点按,调出了《木兰诗》的全文。他特种兵的直觉告诉他,关键就藏在这首诗里。
“扫描它。”他对罗曼诺夫说。
罗曼诺夫用仪器对诗句进行了高精度扫描。设备嗡鸣作响,屏幕上的诗句文字开始扭曲、重组,最终跳转到一个全新的界面——不再是《木兰诗》,而是一首《春江花月夜》的全文页面。
“动态加密,诗中有诗。”罗曼诺夫眼中闪过一丝赞叹,“精妙的设计。”
《春江花月夜》的页面古朴典雅,仿佛从古籍中直接扫描而来。但秦战敏锐地发现,某些字的颜色与周围有细微差别,呈现出一种极淡的赭石色。
“这些字...”他指着那些颜色异常的字,“‘江’、‘流’、‘宛’、‘转’、‘绕’、‘芳’、‘甸’...”
罗曼诺夫迅速记录下这些字,并尝试各种排列组合,但都不得要领。
秦战闭上眼,通幽能力在抑制剂效力将尽的情况下变得飘忽不定。他仿佛能听到古老的吟诵声,看到月光下的江流,感受到某种循环往复的韵律。
“不是顺序,”他忽然睁开眼,“是位置。看这些字在诗中的位置。”
林晚的声音通过时断时续的通讯传来:“秦战,我这边同步收到了数据!我正在分析...天啊,这些字的位置坐标...”
通讯再次被干扰,但短暂的连接已足够。秦战和罗曼诺夫按照林晚提示的思路,将《春江花月夜》全文视为一个坐标网格,每一个字都有其对应的“经纬度”。
他们很快发现,那些颜色异常的字,在诗中的位置连起来,恰好组成一组数字:北纬39.9042°,东经116.4074°
“这是...”罗曼诺夫将坐标输入地理信息系统,结果令人震惊——坐标精确指向大学城中心的人工湖,湖心岛的位置。
就在坐标锁定的瞬间,秦战手中的设备屏幕突然闪烁,《春江花月夜》的页面如退潮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行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