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到达鄂西

赵磊沉稳地分析:

“巷战中的班组配合还有提升空间,尤其是新老兵之间的默契。

临湘城里,有几个院子就是因为配合失误,多流了血。”

周健林负责后勤和训练,感触更深:

“缴获的鬼子武器五花八门,弹药补给是个大问题。

以后咱们得尽量统一制式,或者至少让战士们熟悉多种武器的使用。”

魏和尚则对侦察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渗透、摸哨咱们是强项,但引导炮火、远程侦察、敌后破袭的体系化训练还得加强。”

王哲推着眼镜,看着一堆缴获的、损坏的、拼凑起来的火炮,既兴奋又头疼:

“家当是越来越多了,可合格的炮手培养速度跟不上。

以后得多搞实战化训练,不能光靠理论。”

丁伟和刘文英穿梭于各团之间,听着干部战士们的讨论,心中既感欣慰,也感责任重大。

这支队伍,是在战火中打出来的,也要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成长。

“老丁,你看,”

刘文英指着操场上正在练习拼刺的新兵,

“我们的兵源结构变化很大。

有根据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有反正的伪军,有收编的地方武装,还有知识青年。

如何将他们更好地融合,形成统一的战斗意志和过硬的军事技能,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丁伟点了点头:“光靠战场上的血与火锤炼还不够,平时就得把功夫下足。

我考虑,成立一个旅直属教导队,轮流培训班排级骨干。

不仅要教战术、技术,更要灌输我们八路军的传统和作风。”

“我同意。”

刘文英道,

“政治工作也要跟上。

我们要大力宣传战斗英雄,比如拉响炸药与敌同归于尽的王二狗,比如在城陵矶修复岸防炮立下奇功的王哲和炮营战士。

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部队,感染力最强。”

就在独立旅埋头苦练,消化战果之际,新的局势变化再次到来。

数月后,鄂西战云密布。

日军为扭转在华中的不利态势,并企图打通长江上游航线,威胁重庆,集结重兵,发动了针对鄂西第六战区的大规模进攻,史称“鄂西会战”。

日军第12军,第13军等部,共计十万余众,在大量航空兵和海军舰艇的配合下,沿长江两岸向西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