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源流指向

寅时三刻,晨光未露。苏芷晴书房内的烛火,已连续点亮了第三个夜晚。她端坐于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前,肩披一件半旧的月白杭绸斗篷,以抵御黎明前最重的寒气。案头,三枚大小不一的密信铜筒整齐排列,分别对应纤维、泥土与暗记的分析结果。最后一份,也是最具突破性的报告,正待她落笔封缄。

她取过特制的桑皮密信纸,纸质薄如蝉翼却韧性极佳,墨迹透纸不散。提笔蘸墨,墨乃上等松烟混合微量金粉秘制,写就后须以特定药水熏蒸方显字迹。她略一沉吟,笔尖便如行云流水般滑动起来。

开篇,她先简要回顾了前两份密报的核心结论:蓝色棉纤维指向东南沿海船工力夫;混合泥土中的京西官矿微粒暗示嫌疑人近期活动轨迹横跨矿区与海港。行文简练,条理清晰,为第三份报告的出场做好铺垫。

接着,她重点详述了暗记的发现与解读过程。从内壁异常磨痕的察觉,到药水显影的反复尝试,再到暗记的精准临摹,直至与父亲笔记中关于“巧工坊”记载的完美契合。每一个步骤,她都力求描述准确,甚至标注了所用药品的配比与反应现象,以备沈炼后续查验。

“此暗记之现形,非侥幸所得。”她笔锋凝重地写道,“其图案构成之精巧,寓意之深远,绝非寻常工匠可仿。结合金丝接口处‘细金焊’工艺之特征,几可断定,此玉璧乃前朝‘巧工坊’之传承者所制。此坊技艺,曾冠绝运河,尤精仿古,其作品每于隐蔽处留此三才合一之记,既为质保,亦为溯源之凭。”**

写至此处,她稍作停顿,将暗记的临摹图样附于信后,并以朱笔在图案旁简要标注其象征意义及各部分对应关系。这一图一文,构成了指向制赝源头的铁证。

证据陈列完毕,苏芷晴的笔锋转向战略分析。这已非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基于所有线索的综合研判,旨在为沈炼指明下一步的侦查方向。

“综合三份密报所呈线索,可窥此案脉络之一斑。”她继续写道,字迹沉稳而有力。“纤维示其衣,知其人或出自东南沿海漕运相关之行当;泥土显其踪,知其近期曾活跃于京西矿区左近;暗记定其源,知此赝品出自‘巧工坊’传承体系之高手。”**

* ‘巧工坊’自前朝覆灭后,其工匠流散,技艺潜行。运河沿线及东南沿海,水运便利,商贸繁盛,正是此类隐秘技艺传承与交易的理想温床。此与纤维所指向的地域高度重合。

* 京西官矿,所出矿料多为军工、御用之物。‘巧工坊’精于仿古,所需优质玉料、金属矿粉,或有渠道得以涉足。抑或其传承者与某些能接触官矿的势力有所勾连,方能得此原料。此与泥土中之矿粉痕迹可相互印证。

* 据此推断,此案涉事者,极可能是一个以‘巧工坊’传承技艺为核心,活动范围覆盖东南沿海与京畿要地,并能触及官营矿料的隐秘网络。其图谋绝非普通盗卖,恐有更深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