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厅内每一寸空气都因方才这段战斗影像而变得凝滞。
震撼施加在每一个人的神经末梢。
仿佛刚刚目睹了一场神迹降临。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剖析,这几套战甲的诞生,并非平地起高楼式的飞跃。
它们源于近二十年来材料学、微型动力系统、能量传导、神经元接口等领域十数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其中大部分,若深究其原理,早已过了理论验证的青涩阶段,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应用探索期。
然而,讽刺的是,这些本该在邦联军工体系中大放异彩的技术明珠,却如同被遗弃古董,在角落蒙尘。
经费被一群贪婪的硕鼠啃噬,在层层转包、虚报冒领、以及那些为了迎合某些短视需求而强行上马的“面子工程”中被挥霍殆尽。
数年前某个耗资百亿的“次世代单兵外骨骼系统”,最终交付的成品,其防护能力竟不如一战时期堑壕里步兵披挂钢板。
而其所谓的“信息整合平台”,在实战环境下,其运算速度甚至比不上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用纸笔进行的战场态势标记。
又或者,号称能让战机规避所有已知雷达探测的“量子隐形涂层”。
在一次公开演习中,因为经费不足导致的关键催化剂品质低劣,使得整支中队的战机在如同涂抹了劣质荧光粉的夜店招牌般显眼,最终沦为军事论坛上经久不衰的笑柄。
正是这种体系性的衰朽与不作为,为我们创造了可乘之机。
我,或者说我们,几乎是不计成本地将这些被军方束之高阁的技术,以一种近乎奢侈的“堆料”方式,整合到单兵装备之上。
这种“不惜工本”,自然极大地强化了其在视觉呈现上的“代差感”与冲击力,如同将一艘十六世纪的盖伦帆船与一艘现代核动力航母并置于同一片海域。
其对比之强烈,足以让任何观者哑口无言。
短暂的死寂之后,大厅内的气氛变得热烈。
“这……这真的不是好莱坞哪家顶级工作室的CG预告片?”
一位以地产起家,如今涉足娱乐产业的矮胖男士,下意识地推了推鼻梁上那副几乎要滑落的金丝眼镜,他那因常年过度饮宴而显得油腻的脸颊微微抽搐。
“难以置信……这种级别的单兵作战能力……”
另一位在军工复合体中拥有不小话语权,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轮廓分明的长者,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既有惊叹,也有某种深藏的忧虑。
“如果……如果这是真实的……如果能量产……”
我适时地清了清嗓子,用一种近乎冷淡的语调,打破了这片低声的喧哗:
“诸位所见的,确是真实的战斗影像。就发生在几分钟前,我们脚下这座岛屿的某个角落。
除了拍摄者基于个人习惯进行的一些镜头切换,并未经过任何后期润色或艺术化的加工。”
我的话语让刚刚有些沸腾的气氛再次冷静下来。
沉默在空气中弥漫,如同醇厚的佳酿在橡木桶中缓慢发酵。
每个人都在消化着这突如其来的信息,试图将眼前所见与他们既有的认知体系进行对接、重组。
终于,还是那位军工背景的长者率先打破了沉默,目光紧紧锁定着我:
“阁下……伊米塔多公司麾下,究竟有多少位这样的……‘守护者’?”
“目前,伊米塔多公司旗下,拥有二十一名具备优良职业素养与卓越战术执行能力的签约英雄。”
我顿了顿,
“其中十二位,正是如诸位在影像中所见,由公司内部培训体系精心培养,并得益于曙光集团世界顶尖的精密制造工艺,以及……韦恩家族在某些特定技术领域慷慨的技术支持。”
提及“韦恩家族”时,我能敏锐地捕捉到人群中几不可察的吸气声和眼神交换。
这个名字,在某些圈层,代表着难以估量的财富、深不可测的技术底蕴,以及……某些游离于常规秩序之外的隐秘力量。
这种恰到好处的“背书”,无疑会为我的“产品”增添一层可靠的光环。
“那么……另外九位呢?”
一个声音略显急切地问道,提问者是一位以风险投资闻名的年轻新贵。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猎手发现优质猎物时的兴奋。
“另外九位,”
我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自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珠宝商在展示他压箱底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