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汉水之滨 智结良缘

在蜿蜒的官道上行了半月有余,汉中城终于出现在眼前。

时值盛夏,汉水两岸稻田连绵,荷塘处处,与关中地区的苍茫景象大不相同。

城郊的农夫头戴斗笠,在田间劳作,偶有采莲女撑着小舟在荷塘间穿梭,歌声悠扬,带着秦巴山区特有的婉转腔调,与关中方言的粗犷豪迈迥然不同。

来到城门前,但见守门兵士懒散地靠在城墙上打盹,直到刘正亮出陕西巡抚的凭证,这些兵士才慌忙整装肃立,毕恭毕敬地放行,更有眼尖的飞快跑去通报知府。

林员外等人纷纷上前道别:奕公子大恩,来日必当重谢!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就见一位身着绯色官袍的中年官员急匆匆赶来,身后还跟着几个衙役。

这位官员约莫四十上下,面白无须,举止文雅,正是汉中知府崔应科。

本官迎接来迟,还望奕先生恕罪!

崔知府拱手施礼,语气恭敬却不失分寸。

奕帆连忙还礼道:崔大人客气了。久闻大人主持编纂《汉中府志》,文采斐然,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崔知府闻言眼睛一亮,道:奕先生也知道《汉中府志》?

随即吩咐巡城营兵士将彭天霸一干人犯收押大牢,又调派一百兵士护送水泥车队前往秦王货铺。

安排妥当后,他微笑道:今晚下官在府衙设宴,为奕先生接风洗尘,还望赏光。

入夜,知府衙门张灯结彩。

宴席上,崔知府举杯道:奕先生此次为民除害,生擒彭天霸这个祸害,实乃汉中百姓之福!

更难得的是,先生还带来了秦王殿下特意研制的水泥,这等利国利民之物,必将造福苍生。

他举杯回敬,道:崔大人过誉了。倒是大人主持编纂的《汉中府志》,考据详实,文笔优美,实为地方志中的翘楚。

在下拜读之后,对汉中历史风物有了更深了解,这才敢来此地发展。

崔知府听得眉开眼笑,正要说话,一旁的绍兴师爷沈经插话道:奕先生有所不知,我们大人为了编纂府志,可是亲自踏遍了汉中各县,连最偏远的山村都去过。

沈师爷过奖了。

崔知府摆摆手,但脸上难掩得意之色,倒是奕先生年轻有为,不但武艺高强,更难得的是精通工匠之术。

长安建筑工程行的美名,下官早有耳闻...

沈师爷机敏地接话,道:说来也巧,府衙后院的围墙正要修缮,若是能用上奕先生的水泥,那就再好不过了。

奕帆笑道:这个容易,明日我就派人送来。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