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沙粒仿佛还残留在作战服的纤维里,带着“归亡”的冰冷余韵。但林恩没有停留,在会议结束后,他便化作一道无形的流光,再次投入浩瀚的太平洋,直奔那片曾经困住他与队友、也改变了他的深海海沟。
这一次,心境截然不同。
不再是探索,也不是被迫的试炼,而是带着明确目的的造访。他收敛了周身磅礴的能量,像一颗沉入深海的星,内敛而坚定。百万恒星之力在体内静静流淌,不再是躁动的洪流,而是与他意志共鸣的海洋。他曾在这里战胜了内心的镜像,初步统合了光与暗。如今,他归来,以“过程守护者”的身份。
海底构造体——“守护者”——依旧静静矗立在深渊之中,庞大的轮廓在几乎不存在的光线下呈现出一种超越几何学的复杂结构,表面那些缓慢脉动的能量纹路,如同沉睡巨人的呼吸。
没有敌意,没有测试性的力场,也没有镜像囚笼。它只是“存在”在那里,亘古,沉默。
林恩悬停在构造体前方,渺小如尘,但他的“存在感”却如同灯塔,稳定地辐射开来。他没有尝试用能量轰击或用蛮力探索,而是缓缓地放开了自己的心灵屏障,将他在撒哈拉与“归亡”古神理念交锋的感悟,将他所秉持的“存在之道”——对生命过程所有辉煌与痛苦的珍视,对有限性中无限可能的坚守——如同投入静水中的石子,轻柔地、持续地“传递”出去。
这不是语言,也不是精神链接,更像是一种理念的共鸣,一种存在状态的展示。
起初,只有深海的死寂和压迫。
但渐渐地,构造体表面的能量纹路发生了变化。它们脉动的频率开始改变,不再是规律的心跳,而是出现了复杂的起伏,仿佛在“解读”林恩传递过来的信息。周围的海水似乎也受到了影响,一种极其微弱、几乎无法察觉的“低语”开始在水的分子间振动。
这不是声音,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感知的“信息流”。
一段破碎、古老、非人的意念,如同潮汐般涌向林恩:
· “观测……延续……”
· “变量……‘源’之回响……”
· “秩序之织网……逼近……” (带着明显的警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