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远来到县里的官仓,这里负责储存和管理救灾粮食。仓库的管理员是个四十来岁的胥吏,姓李,一看就是个精明的人。
李师傅,想了解一下官仓的情况。苏明远说道。
苏大人,您要检查仓库吗?李师傅有些紧张。
不是检查,就是了解一下储粮政策的执行情况。苏明远安抚道。
李师傅松了口气:那就好。苏大人请看,我们的储粮很充足,完全按照朝廷的要求执行。
苏明远跟着李师傅进入仓库,看到里面确实存放着不少粮食。但他注意到,有些粮食的质量似乎不太好,而且数量和账册上的记录有差异。
这些粮食的质量如何?苏明远问道。
质量没问题,都是符合标准的。李师傅连忙说道,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作为储备粮足够了。
苏明远仔细观察,发现有些粮食已经开始发霉,显然存放时间太长了。
这些粮食多久轮换一次?苏明远询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按照规定是一年轮换一次。李师傅回答,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稍微延长一些。
为什么?苏明远追问。
李师傅有些为难:主要是成本问题。轮换粮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旧粮食的处理也是个问题。如果按照规定严格执行,成本太高了。
苏明远明白了。为了节约成本,管理员延长了粮食的储存时间,导致粮食质量下降。这样的救灾粮,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能起到多大作用?
如果真的发生灾荒,这些粮食能及时发放吗?苏明远关心地问道。
当然能,我们有完善的发放机制。李师傅拍胸脯保证。
但苏明远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心虚。他怀疑这个所谓的发放机制可能存在很多问题。
离开官仓,苏明远又去了解了另一个重要政策——朝廷的义学推广政策。这个政策要求各县建立免费的义学,让贫家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苏明远来到县学,这里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同时也负责管理全县的教育事务。负责人是个老学官,姓王,是个饱读诗书的人。
王先生,我想了解一下义学推广政策的执行情况。苏明远说道。
王学官叹了口气:苏大人,这个政策虽然很好,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什么困难?苏明远问道。
首先是经费问题。朝廷虽然要求建立义学,但没有提供专门的经费。县里的财政本来就紧张,哪里有多余的钱来办学?王学官解释道。
那现在的义学是怎么维持的?苏明远询问。
主要靠一些善心人士的捐助,还有学生家长的自愿缴费。王学官说道,但这样的收入很不稳定,经常入不敷出。
学生家长缴费?那还算义学吗?苏明远疑惑。
虽然叫缴费,但数额很少,主要是象征性的。王学官辩解道,而且只是自愿的,不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