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贤才辐辏,群英荟萃

伊籍带来的消息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入一瓢冷水,瞬间在美稷高层炸开。汉帝垂危,曹操密谋,刘表观望……天下大势正处于剧变前夜最压抑的瞬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山雨欲来的紧张氛围,非但没有让美稷城陷入恐慌,反而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四方英杰如同 iron filings (铁屑)般,从各个方向纷至沓来。

刘昊“尊汉讨曹”的鲜明旗帜、北伐赫赫武功、保护蔡琰赢得的文化声望,以及对待人才的务实态度,在这混沌乱世中,勾勒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图景,给予了那些不甘沉沦、寻求机遇的人们一个清晰而有力的选择。

军衙侧厅新设的“招贤馆”,一时间门庭若市。负责初步接待的裴元绍忙得脚不沾地,原本精明的脸上时常带着既兴奋又疲惫的笑容。侯吉被临时拉来帮忙登记造册、核算安家费用,算盘打得火星四溅,一边肉痛着开销,一边又忍不住嘀咕:“乖乖,这来的都是人才啊……一个月的安家费够俺老熊吃半年了……亏是亏点,但好像……也挺值?”

熊山被派来维持秩序,他拄着长戟,瞪着牛眼打量着形形色色的投奔者,嘴里嘟囔:“咋都是些白面书生和瘦猴?能扛得动刀不?俺看那个大个子还行……”他指着人群中一个沉默寡言、身材魁伟的壮汉。

投奔者来源各异,目的不同,却都汇聚于美稷。

有像伊籍这样从其他诸侯处转投而来的干才。他迅速展现了其外交与行政才能,被戏志才委以重任,协助处理日益繁复的与外州书信往来及内部人事调度,举止得体,心思缜密,很快成为刘昊文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有听闻蔡琰之名和“文学馆”而来的文人学士。他们或擅长经学,或精通律法,或工于文笔。刘昊并不空谈养士,而是根据戏志才的考察,量才施用:擅律法者,补入律法署,参与修订并北律令;工文笔者,进入新成立的“典签房”,负责文书起草、档案管理;即便只是精通经义的,也可入文学馆助蔡琰整理典籍,或至新开的乡学授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有在北伐中投降或被俘的鲜卑、匈奴勇士。刘昊并未歧视,反而令赵云从中挑选悍勇忠诚者,单独编成一营,号为“归义骑”,由一名深谙胡俗的汉将统领,许以厚饷,严明军纪,竟也练成一支颇具战斗力的辅助骑兵。熊山起初颇不服气,跑去“归义骑”营地想掂量斤两,结果被几个胡人汉子以摔跤手法放倒后,反倒咧着嘴佩服起来,时常跑去“切磋”。

更有许多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的底层人才。有精通水利的老匠人,被派去指导兴修水渠;有善于畜牧的边民,被安排管理新得的牛马牧场;甚至还有几个自称会“堪舆探矿”的方士,被郭嘉饶有兴致地要去,拨给些人手,派往西北山区捣鼓去了。

美稷城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海纳百川,充满了活力与机遇。

这一日,招贤馆又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此人约莫三十余岁,面容清瘦,目光沉稳,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袍,却自带一股不容小觑的气度。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急于表现,只是静静观察着馆内一切。

裴元绍见其气度不凡,亲自上前接待。交谈之下,心中暗惊。此人不仅对经史子集颇有见解,更难得的是,对钱粮赋税、户籍管理、刑名律法等实务也极为了解,言谈间逻辑清晰,见解深刻。

“在下梁习,字子虞,河东人士。闻镇北将军招贤纳士,特来相投。”来人从容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