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安民心

陇州城的粮仓前,排着蜿蜒如长龙的队伍。衣衫褴褛的百姓们手里攥着陶碗或布袋,眼神里带着忐忑与期盼,望着粮垛后那个穿着玄色铠甲的身影。李砚站在高处,看着士兵们用木勺将粟米舀进百姓的容器里,听着此起彼伏的“谢大可汗”,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攻破镇北军的最后一道关隘后,南下的路果然如他所料,一马平川。那些藩王的私兵根本不堪一击,听闻神鹰部的铁骑杀来,要么望风而逃,要么开城投降。镇北军的强悍曾让他多费了几分力气,但如今看来,也不过是垂死挣扎——没有粮草支撑,再勇猛的军队也守不住城池。

“大可汗,城西富户张员外家搜出粮食五千石,金银百两,还有奴仆数十人。”亲兵来报,语气里带着兴奋。

李砚点点头:“粮食充公,金银入国库,奴仆编入辅兵。张员外作恶多端,民愤极大,按规矩办。”

“规矩”二字,在南下的过程中早已深入人心——作恶的富人杀无赦,其家产充公;安分的平民分粮食,保平安。这简单粗暴的法则,却比中原王朝那些繁琐的律法更有效。

张员外被拖到城门口斩首时,百姓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人扔石头,有人骂脏话,脸上满是解恨的神情。这位张员外平日里勾结藩王,强占土地,逼死了不少佃户,如今被神鹰部斩杀,对百姓而言,简直是为民除害。

“看到了吗?”李砚对身边的北宫营统领赵勇说,“杀一个恶人,比放十石粮食更能收买人心。”

赵勇是原大周的一个百夫长,在龙门关之战中投降,因作战勇猛且熟悉中原情况,被李砚任命为北宫营统领。北宫营与前锋营一样,都是由投降的大周士兵组成,穿着神鹰部的铠甲,却保留着中原的编制,是南下的先锋。

“大可汗英明。”赵勇躬身道,“属下出身草莽,最懂百姓的苦。他们不怕打仗,就怕没活路。您给了他们粮食,又杀了欺压他们的恶人,他们自然会归顺。”

李砚深以为然。他自己就是汉人,太清楚底层百姓的诉求——饿的时候有口饭吃,冷的时候有件衣穿,不被官吏欺压,不被富人盘剥,这就足够了。至于谁当皇帝、谁做可汗,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换个收税的人罢了。

在陇州城安定下来后,李砚立刻下令开仓放粮。除了神鹰部自带的粮草,更多的粮食来自那些被斩杀的富户和投降的藩王——他们的粮仓里堆满了陈年的粟米、大米,甚至还有不少丝绸和布匹,足够全城百姓吃上半年。

“每人每日可领粟米两升,家中有老人孩子的,额外多领一升。”李砚在城门口贴出告示,用中原的简体字书写,生怕百姓看不懂,“愿意从军的,编入前锋营,每日加肉干半斤;愿意耕田的,官府分土地,三年不纳粮。”

告示一出,全城轰动。百姓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人捧着领到的粟米,当场就哭了——他们已经太久没见过这么白的米了,藩王混战的年月里,他们啃树皮、吃观音土,甚至易子而食,何曾想过能有这样的好日子?

“俺愿意从军!”一个精瘦的汉子举起拳头,他的家人在战乱中被藩王的士兵杀了,如今只想报仇,“只要有饭吃,俺跟着大可汗杀到天边去!”